第四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四)(2 / 3)

客觀上說,北方寒冷多風,從氣候上就沒有四季花開的條件。特別是廣場屬開闊地帶,風力更為強勁,一般到10月中旬左右,鮮花就會開始凋落了,根本無法長久保持下去。等到嚴冬到來,冰封大地,無論是光禿禿的花架子,還是無水的噴泉,都會使廣場顯得零亂不堪。而從園藝技術上來看,園林工人隻能保證三季有花,但培育和養護工作又較之花圃內困難了許多。

從主觀上說,天安門廣場有著非同一般的特殊地位――它是屬於全國人民的。無論是設置花壇還是噴泉,其造型、位置、含義都為全國人矚目,絕非單純的美觀或綠化問題。同時,對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工作,還涉及到首都城市的規劃,牽扯到今後搞大型活動的用地等諸多問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政治意義,解決起來相當棘手,不是哪一個單位可以說了算的,而需要更高層的決策。

徐琳工程師認為,在天安門廣場上搞好綠地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如今放眼廣場,隻在旗杆兩側、紀念碑和紀念堂周圍有一些灌木叢和草坪,但其麵積相對於整個廣場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由於廣場上缺乏綠地,地麵輻射十分強烈,溫度較之四周要高好幾度。如果搞好綠地建設,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廣場上幹、熱的局麵,還可以為遊人提供一片綠茵,更為廣場增添幾分情趣。然而這項工作需要大筆的資金,用以翻修廣場上老化的水管、電器等設備,資金的缺乏同樣成了阻礙廣場改造的難題。

關於天安門廣場的改造問題,其實有關部門一直在討論研究,方案也有了數種,但終因其事關重大而一時難以定奪。

熱心的人們更是翹首以待,希望早一點看到更加美麗的天安門廣場。

廣場聖火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日益繁榮昌盛。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的體育健兒,在1982年第三次出征亞運會。

在15天的比賽中,中國隊共得61枚金牌,首次登上了亞洲第一位寶座。首都和香港報紙對這令人興奮的成績紛紛發表社論或評論員文章,向在亞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中國運動員表示熱烈祝賀。

當亞運聖火剛剛熄滅,國家體委、外交部就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請示報告,提出由我國承辦亞運會的時機、條件已經成熟,請黨中央、國務院決策。

1983年8月,中國奧委會主席鍾師統致函亞奧理事會主席:“中國奧委會榮幸地申請於1990年9月在北京市舉辦第11屆亞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支持中國奧委會在亞奧理事會章程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指導下舉辦第11屆亞運會。”

然而,爭辦亞運會也並非輕而易舉之事。日本廣島市旨在建市100周年,又逢廣島遭原子彈打擊45周年之時,舉辦亞運會。

北京、廣島兩個城市便開始了激烈的競爭,兩市之爭最後被提交到在韓國漢城舉行的亞奧理事代表大會上。

1984年9月,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受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委托,銜命出使漢城,爭奪第11屆亞運會主辦權。

由14人組成的代表團雖人數不多,但卻擺出勢在必得的架式。

在亞奧理事會主席法赫德親王試圖說服日本,將主辦權交給中國而碰了釘子之後,張百發拿出了一部27分鍾《北京歡迎你》的錄像片。

漢城電視台極為重視,連續滾動播出。片上那雄偉的萬裏長城,輝煌的古代宮殿,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吸引了各國代表團。

這部片子,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在1984年9月28日,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就亞運會主辦權表決時,43票讚成,22票反對,6票棄權,中國獲得了主辦第11屆亞運會的主辦權。

這一天,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

中國,從此揭開了在亞運史上新的一頁。承辦亞運會,是擺在中華民族麵前的一個機遇,一個振奮民族精神推動經濟發展的契機。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們要向世界全麵展示中國人民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也要為推動亞洲體育事業的發展,增進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貢獻一份力量!

1989年4月3日,李鵬總理在全國七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的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中國已經宣布舉辦亞運會,在國際上承擔義務,中國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實現我們的諾言。”

是啊!當中國爭取到主辦亞運會之後,在中國、在北京,“亞運意識”得以空前高漲,“一定要辦好亞運會”的“亞運意識”,充分表現出大步跨入90年代的中國人民的嶄新的精神風貌。

1990年8月22日,第十一屆亞運會拉開序幕,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點燃了亞運會火炬。

中共中央總書記親手點燃亞運聖火的重大消息,隨著新聞媒體的傳播,傳遍了全國、全世界。

消息說:今天上午8時零5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感情凝重地用我國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的火種,點燃了象征亞洲人民“團結、友誼、進步”的亞運會火炬,隨即把它高高舉起。此刻,11聲禮炮在天安門廣場回響,6萬隻和平鴿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空盤旋,五星紅旗、亞奧理事會會旗迎風飄揚。

消息繼續說:今天,北京秋高氣爽,碧空如洗。位於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北側的亞運會火炬點火台,鋪滿了紅地毯,四周鬆青柏翠,噴泉如注。

江澤民同誌把熊熊燃起的火炬交到了亞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伍紹祖手中。伍紹祖點燃了四位運動員手裏的火炬,運動員們麵向四個方向高舉火炬,行莊嚴的注目禮。點燃的四把亞運火炬,將分四路空運我國四個端點城市――海口、拉薩、烏魯木齊、哈爾濱,舉行火炬交接儀式。在今後的一個月中,這四把火炬將通過1億雙手,燃遍神州大地,行程2萬公裏,9月20日傳遞到天安門廣場,交給本屆亞運會組委會主席。

楊陽、李春陽、黃誌紅、許豔梅四名世界冠軍手持火炬,緩步跑向國產紅旗牌敞篷車,火炬車徐徐啟動,駛出廣場。黨和國家領導人深情地目送他們離去,等待在天安門廣場的數萬群眾深情地目送他們離去。

由江澤民總書記親手點燃的“亞運之光”火炬,分運到海口、拉薩、烏魯木齊、哈爾濱,然後,又從這四個端點城市出發,向北京傳遞。全國56個民族的億萬人民,載歌載舞,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迎接亞運聖火的到來。30個省會或首府,均舉行了盛大的迎送活動。“亞運之光”火炬,閃爍著自信、自強、自豪之光,映照著神州大地;象征著團結、友誼、進步之火,燃遍了祖國城鄉。

1990年9月20日,四路火炬彙集天安門廣場。《解放軍報》記者孫曉青在現場記敘了當時的場景:

來了!來了!帶著白山黑水的囑托,帶著黃土高原的問候,帶著東南沿海的祝福,帶著西南兒女的心願!四路亞運火炬跨千山,越萬水,經過億萬雙手的傳遞,於北京時間20日晚8點20分,在身著民族盛裝的56個民族的代表陪跑下,同時從四個方向逶迤進入天安門廣場。

早已佇立在主席台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此刻,麵對四名火炬手的報告,像是在聆聽祖國人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