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天安門前大閱兵,進行曲聲滿廣場(三)(3 / 3)

整個35周年的國慶大典是非常成功的,其中體育大隊尤為出色。

體育大隊的精彩表演受到了中央和中外人士的好評,大家反映:國慶活動搞得好,振奮了民族精神,顯示了成就,增強了實現四化的信心。

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中央領導同誌對體育大隊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讚揚組織得好,既整齊又漂亮。

在城樓上觀禮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看到浩浩蕩蕩的體育大隊,異常興奮,他一會兒鼓掌,一會兒招手,感慨地說:“我一生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莊嚴、這樣有組織的場麵。”

不少群眾和專家反映,體育隊伍和彩車編排設計有新意有突破,反映了體育的特點。

一些外國人士反映:“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的精神又一次體現在國慶遊行的隊伍裏。”

一位日本人士認為:

“中國舉辦奧運會是完全可能的。”

組織這次活動的指揮部圓滿地完成了35周年國慶遊行體育大隊的組織訓練任務。在總結會上,全體工作人員和各基層單位的老師們互相握手、擁抱,互相致謝,互相祝賀。徐培文同誌還得到國慶總指揮部發給的一份嘉獎證書。他的心情很激動,感到這是黨和人民給自己的最高獎賞,最大的榮譽,和完成全國運動會任務獲得體育榮譽獎章一樣是一種最大的滿足。

天安門之夜:火樹銀花不夜天

國慶35周年的夜晚,天安門是歡樂的海洋,是一個五顏六色的世界。

無數耀眼的彩燈和五色光柱,把國慶節之夜的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大街變成了奇妙的水晶世界。首都各界群眾150萬人在這裏和其他聯歡點,舉行了盛大的聯歡晚會。

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烏蘭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聯歡晚會。

民主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聯合政府總理宋雙、負責外交事務的副主席喬森潘,越南的黃文歡同誌,讚比亞總統卡翁達和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貴賓,也來到天安門城樓參加了晚會。

應邀來華的3000名日本青年和在京的外國專家、留學生等,同首都工人、學生一起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盡情聯歡。

晚上7時50分,一連串的紅綠信號彈劃破夜空,絢麗多姿的禮花淩空競放。

那高低不同的“禮花、信號彈”和連珠花,在漫漫無邊的夜空中組成一幅姹紫嫣紅的整體畫麵。

千姿百態的禮花和激光,使廣場上的人群歡騰,也吸引著全城人的目光,節日之夜的首都帶來滿城色彩,滿城歡歌。

在三次施放禮花之間,首都一些專業和業餘文藝團體在晚會上表演了音樂、舞蹈、戲劇、相聲、雜技、武術、耍龍、耍獅子、跑驢、旱船、高蹺等精彩節目。

在觀禮台上,隻見兩名軍人肩並著肩,親切地交談著。那位身材魁梧、年近六旬的老軍人是著名的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劉奎基。

1959年10月1日,正在軍事學院學習的劉奎基,參加了首都閱兵隊伍的方隊,護衛著“八一”軍旗通過天安門廣場。

他身旁那位戴著寬邊墨鏡,胸前掛滿英模獎章的人,是中央軍委最近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的雲南邊防某團九連代理排長史光柱。

小史喜滋滋地從口袋裏掏出口琴,情不自禁地奏起了《黨啊,親愛的媽媽》。

劉奎基抑製不住內心的喜悅,伴隨雄壯抒情的曲調,輕聲地哼了起來。這時,一群群觀禮代表圍攏來,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劉奎基這位老英雄被充滿樂觀的小史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緊緊握著小史的手說:“你真堅強!你真可愛!”

他即興吟了一首詩贈與小史:

“你是戰場上的英雄,你是生活的強者,驚人的毅力哪裏來?因為你對祖國充滿了愛!”小史聽了也很激動,忙從胸前解下了一枚心愛的“兩山”作戰勝利紀念章,別在劉奎基的胸前。

廣場的夜空中不時傳來連珠炮似的聲響,五光十色的禮花把這兩代英雄的麵龐映得緋紅。

那躍動的激光,璀璨的燈飾、繽紛的禮花,玉帶河畔在莽莽夜色中透明了。

金水橋頭、觀禮台上、百花叢前,8000多名外國朋友、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同首都群眾一起共度一個共和國的良宵。

他們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五大洲人民的深情。

玉帶河畔,到處是歡快的舞圈,到處是友誼的海洋。

和縱情歌舞的人群隔河相望,各國駐華使節和武官麵對良辰美景讚歎不止。坦桑尼亞和土耳其的武官喜形於色,熱烈交談著,土耳其的駐華武官說:“太美了,美極了,一切都組織得難以想象的好!”觀看著中日青年攜手共舞和海政文工團的精彩表演,他們從眼前的聯歡說到了上午的閱兵。

坦桑尼亞駐華武官豎起拇指,連聲稱讚:“走得整齊,規模大,中國人民解放軍了不起!”到任才一個多月的南斯拉夫駐華公使,晚上剛過6點就催著翻譯上路。他說:“從到北京的第一天,我就盼著這個日子到來。”

他偕同夫人,帶著16歲的女兒薩妮婭,在晚會開始前一個小時就趕到了玉帶河畔。第一陣禮花過後,他們一家三口急切地走進了高校的聯歡區,喜氣洋洋地和清華大學的師生們興致勃勃地談論著。

又是一陣禮花迸飛。歡樂的人群上空,彩龍飛舞,銀星閃耀……

不同膚色的人們翹首仰望,齊聲歡呼。焰火與笑臉同映水中,禮花和心花一起怒放。在各個聯歡區裏,到處都有閃爍的紅五星。聯歡的人海中,有解放軍指戰員6000人,與首都各條戰線的青年男女同慶佳節。

聯歡的6000名指戰員中,有許多是在培養“兩用人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活動中湧現出來的積極分子。

今晚,他們歡快地跳著,舞姿輕盈,歡樂之情溢於言表。

廣場上的6000名戰友,哪一位心底裏沒有一串動人的音符?哪一位沒有埋藏在心底的話想傾訴?人們通過那歡快的舞步和一張張神采飛揚的笑臉,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心。

當人們欣賞著多姿多彩的禮花的時候,當淩空競放的禮花把喜悅的天空照耀得如同仙境的時候,當全國人民為國慶35周年歡慶舉杯時,人民不會忘記“花仙子”――武警北京市總隊禮花部隊的幹部戰士。

禮花部隊為了保證國慶的需要,進行了各種嚴格規範的訓練。指揮員們深知:1984年的國慶節,首都的放花規模將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國慶節那一天,將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東至工人體育館、通縣城,西到門頭溝,城南豐台,城北中關村、石景山,7個點上將施放150多個品種的禮花彈15萬發。

人們不會忘記,國慶35周年那個歡騰的夜晚,禮花燦爛奪目,將祖國的天空映射的姹紫嫣紅,既有“龍鳳呈祥”“百鳥朝鳳”“孔雀開屏”“五穀豐登”等傳統的花樣禮炮,又有“喜迎佳節”“金蛇狂舞”“三變燈”等新花樣的禮炮,尤其是帶降落傘的“紅連星”“閃連星”,可在500米的高空發出五光十色長達45秒之久。從未見過的民間煙火“盒子花”,也“大顯身手”,使人領略了“天花無數月中開,五色祥雲繞絳台”的詩情畫意。

訓練場上,官兵們緊張地進行著各種規範動作的訓練。他們心裏裝著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廣場,他們知道那舉國歡慶的夜晚,自己的任務完成的勝利與否是多麼重要。

禮花炮、電動發射器和連珠花盤成三個一字形擺開。最引人注目的是高1.5米的禮花炮,那口徑180毫米的銀灰色炮筒,在三根炮腳架的支護下直指蒼穹。頭戴耳機的分隊長徐洪彪精神抖擻的在現場指揮,他是這裏的“中樞神經”,隻要他撳下控製器的點火按鈕,綠燈閃後,10門禮花炮立即發出“嘭”的聲響,震撼天地,將禮花彈送上四五百米的高空。

禮花彈,一個就有三四斤重,是一個圓球形的東西,下麵還有一個像“手把”似的直筒。就是它,能在天宇播種百花,似“天女散花”的七仙女。

還有一種禮花彈用的是電動發射器。在許多課桌般高低的鐵台上,豎排著32根比大拇指略粗的發射鋼管,電鈕一按,32發禮花彈同時呼嘯著向150米的天空衝刺。這種禮花彈和部隊裝備的信號彈大小、形狀和發射高度都差不多,戰士們在平時就稱其“信號彈”。

草綠色的連珠花盤酷似一個碩大無比的“蜂窩”。如果把位於“蜂窩”中心的擦火板擦著,一個個“蜂房”會由裏向外,逐個逐圈地朝60米的低空噴出光彩奪目的串串彩珠或束束霞光,天安門廣場就沉浸在這“彩光與鮮花”的絢麗之中。

10月1日晚,禮花部隊在天安門前200米半徑的半圓內,分裏、中、外三層設置12個連珠花盤位、20台電動發射器、162門禮花炮。一聲令下,按精心編排的品種組合同時燃發,構成國慶35周年那布圖嚴、麵積大、立體感強的壯麗的禮花圖畫。

假如從高空俯瞰,北京城就成了怒放在燕山南麓的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

建國35周年那美麗無比的夜景和歡樂喜慶的盛況,至今還深深留在人們記憶之中……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弘揚國威的國旗方隊

1984年10月1日,在雄偉的天安門前,一隊身著雪白服裝的青年隊伍,英姿颯爽,和著“歌唱祖國”樂曲的節拍,踏著整齊豪邁的步伐,頭頂著鮮豔壯麗的五星紅旗,闊步行進在長安大道上。

這由976人組成的國旗方隊,別具一格,極富魅力。這一精彩的畫麵,被電視台許多節目選用,這一壯麗的場麵,曆經30多年的不斷探索,最終形成。這一令人激動、興奮的畫麵,凝聚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在這裏有不少饒有興趣的插曲,也有許多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

50年代初,群眾遊行是以少先隊為先導,其次是工人隊伍。

1951年國慶,群眾遊行總指揮部要求工人隊伍的隊頭舉一麵特大號國旗。特大號國旗需要特大號的旗杆,這就需要有一個超常臂力的舉旗人。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指揮部便決定將國旗的幅度改得適中一些,於是找來一個雜技團耍大刀、拉硬弓的張寶忠。預演時,大家都比較滿意。張寶忠便成為儀仗隊最早的國旗手。

這次遊行,工人隊伍隊頭雖隻有一名國旗手,但這也是儀仗隊最早的雛形。

1956年國慶,儀仗隊中的國旗方隊首次出現。國旗方隊由9人組成。此時的旗手是鐵路工人王誌強。八名女護旗手分為三排組成方陣,王誌強在第二排中間。

在當時,中國最時髦的服裝,男的是中山裝,女的是列寧服,流行色為藍、灰二色,所以整個遊行隊伍形成了一大片的藍灰色。

一些外國朋友善意地建議:遊行隊伍應增添一些色彩,於是儀仗隊的男女隊員服裝率先進行了小改革,男隊員由一身藍改為下身藍褲,上身白襯衫,女隊員穿花毛衣,這樣,隊容比過去活潑明亮了,色調也豐富了。

1957年國慶大典,國旗方隊由九人增加到35人,分五個橫排,每排7人,旗手在第三排中間,左右各3人,護旗隊員由北京師範大學女生擔任。女大學生們身材苗條,個頭整齊,一律梳著兩條長辮,紮著蝴蝶結,一手持花,一手甩臂,步伐矯健,英姿颯爽,令人耳目一新。

美術大師張正宇為國旗方隊設計了著裝。女護旗隊員上身一律穿長袖的白綢衫,下身為桃紅色短裙,白襪黑色半高跟鞋。這一靚麗的新裝束,在天安門廣場一露麵,就受到了中外觀禮者的交口稱讚。賀龍元帥在天安門上大聲叫好。

……

1962年,國旗方隊擴大為77人,七排,每排11人,旗手在第四排中間。1964年國慶15周年時,國旗方隊增加到91人,仍為七個橫排,每排13人,旗手前後各有三排,左右各有6名護旗隊員,比過去雄壯威武多了。

1984年,一度中斷的國慶慶典活動又恢複了,作為先頭的國旗方隊,將重新在天安門前亮相。指揮部的同誌們開始認真擬定設計方案。經討論大家認為由解放軍戰士來承擔最合適。指揮部的同誌們經過周密計算,國旗方隊需要976人(組合國旗275人、鑲邊701人,後備21人)這麼多戰士到哪裏去找。

正在人們焦急之時,有人得知鐵道兵要轉編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於是,遊行指揮部找到鐵道部,鐵道部領導非常重視,經嚴格挑選,如數抽齊國旗方隊隊員,並將石家莊鐵道學院作為訓練基地。訓練開始時,鐵道兵工程指揮部李慶善副部長親自作了動員……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請大家再過幾個月的軍營生活,再流幾盆汗,以優異成績向國慶35周年獻禮。

這次國旗方隊的組合,人數多,排麵是閱後部隊的兩三倍,不易走齊,且每人頭上頂著國旗,雙手要舉起扣住國旗的每條接縫,走不了幾步,兩臂就發酸,行進時,抬頭看不見前方,還要踢正步,的確很苦。又值三伏天,每次訓練,隊員們個個滿頭大汗,渾身濕透,鞋裏能倒出水來,但近千名隊員團結一致,精益求精,創造出國旗方隊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1984年10月1日,風和日麗,陽光燦爛。國旗方隊的976名戰士,身穿雪白的青年服,足登鋥亮的黑皮靴,精神抖擻地由東向西走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他們不負祖國人民的重望,在天安門前的關鍵部位,超水平的“亮相”,贏得了人們熱烈的掌聲。從此,熒屏上長久地留下了動人的、令人難忘的鏡頭。這些可愛的鐵路建設戰士,以自己的汗水,為轉業後的曆史寫下了輝煌的第一頁。

廣場上的第一支禮炮隊

1949年8月,新中國開國大典的慶典工作進入了倒計時。

按照禮程安排,10月1日慶典的第一項儀式要鳴放禮炮,但當時我軍尚未有自己的禮炮隊,為此,迅速組建一支禮炮隊成了當務之急。

閱兵慶典指揮部,經過商議,決定將組建禮炮隊的任務交給華北某炮兵部隊。

新中國成立前的炮兵部隊,所擁有的火炮多是從敵人手中繳來的,其種類繁多,型號各異,有美式、德式、法式、蘇式,也有中式。因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慶典,為此,決定采用中式山炮。中式山炮是一種步兵伴隨火炮,炮身短、口徑小、重量輕,同時具有使用方便的特點。

確定禮炮的炮種之後,便開始挑選隊員。鳴放禮炮,是開國第一次,也是舉世矚目的事情,為此挑選禮炮手極其嚴格,其條件是政治必須合格,身體素質要好,技術要精湛,現時表現要突出。

一位炮兵排長馮福祥,入伍十幾年裏,立下大小戰功十多次,在抗日戰爭中用七發炮彈擊毀日軍三座水泥碉堡,他第一個被選中。

幾天之後,經過嚴格的挑選,300多人的禮炮隊組成。

時間緊,任務急,剛組建好的禮炮隊,立即集中到北京北苑基地進行訓練。為確保訓練的安全,禮炮彈頭全部卸掉,隻留下炸藥。這樣的禮炮彈,打出之後,隻發出響聲,但不會傷人。

這支禮炮隊共由108門山炮組成,分為兩組。至於為什麼是54門炮一組?有人說象征中國當時有54個民族,有人說另有含義。一時間眾說不一。

關於慶典中鳴放的數量,毛澤東說:“開國大典的禮炮要鳴放28響。”他叫大會籌委會的唐永建起草個說明。

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禮讚。報告送上去,毛澤東二話沒說,用鉛筆簽上了他的大名,這份材料便下發了。

禮炮隊的訓練是艱苦的,所有隊員每天都是頭頂星辰而出,日落西山而歸。練裝彈、練瞄準,個個手上傷痕累累,膝蓋也因長時間跪在地上而結出了厚厚的一層老繭。54位裝填手要在同一秒把炮彈塞進炮膛,54位拉火手更要同時拉火,必須保證28發無頭炮彈在二分半鍾內全部炸響,難度確實很大。

在禮炮隊訓練期間,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參加開國大典部隊的訓練十分重視,朱德總司令、周恩來副主席、聶榮臻司令員等領導人曾幾次到北苑,檢查訓練情況,當他們得知,隊員們對每個動作、每個環節都進行了認真反複的演練,有的動作甚至進行了幾千次、幾萬次的操作時,高度評價了他們,誇讚他們練得好,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萬無一失。

禮炮隊的隊員們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而艱苦的訓練後,操作動作,達到了整齊劃一,每門禮炮發射炮彈的速度從最初的每分鍾5發,提高到每分鍾15發!

1949年9月20日,政協開幕式,禮炮隊首次亮相,晚上7點整,轟――轟――轟――54門禮炮,迸射出54團火紅的光球,同時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

第一次亮相,成功了!

1949年9月30日清晨,禮炮隊將108門山炮自東向西地擺在了前門東側的空地上。這是按指揮部的要求,再一次進行實地演練。禮炮隊員們從禮炮的擺放位置、到規定時間內裝填炮彈、引爆動作等都進行了反複校對和測試,直到檢查合格後,才收炮。

10月1日上午,108門山炮背向天安門,炮口向南,一字展開在禮炮場上。

為了防止火花散落,卸掉彈頭的炮彈口被油紙包得嚴嚴實實。禮炮手們把炮彈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齊地碼放在山炮的後側。

此時,天安門廣場,已是鮮花和彩旗的海洋,30萬軍民聚集在這裏,迎接開國大典莊嚴時刻的到來。

下午2點25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首長登上天安門城樓。

3點整,開國大典開始。

毛澤東走到城樓正中,親自按下有電線通往廣場中央國旗旗杆的電鈕,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這時,第一響禮炮鳴響了。炮聲震天撼地!這炮聲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兩分半鍾,五星紅旗升到旗杆頂端,第28響禮炮剛好結束。

沒有漏響,沒有啞炮,沒有前後不一。

共和國年輕的禮炮隊,出色地完成了共和國開國慶典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任務,這一任務出色的完成,凝聚了禮炮隊員們灑下的辛勤汗水。

共和國不會忘記你們――新中國的第一支禮炮隊的所有隊員!

天安門廣場上的國徽圖案

天安門廣場,國慶大典的主會場,它處於主席台和觀禮台前,開會期間始終處於黨和國家領導同誌和國內外觀禮貴賓們的視線之內。天安門廣場上,群眾隊伍組織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慶大典的組織工作水平和國家體麵。同時,廣場上組織形式和內容,也是衡量組織者水平高低的標準。

1949年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廣場沿襲了解放前的輪廓。東、西兩側有三座門,南麵有棋盤街,廣場呈南北走向,兩側有大紅牆。當時對廣場隊伍組織的要求不高,隻要求人們衣著整潔,手拿標語、彩旗就可以了。廣場上歡慶活動雖樸素,但在當時也充分表達了廣大群眾翻身得解放的喜悅之情。

50年代初期幾年的國慶慶典,遊行開始前的天安門廣場上隻有靜態的美。城樓上和觀禮台上盡管都站滿了人,但廣場上的群眾若無其事的或坐在地上,或手舉小紅旗翹首張望。使得慶典前的群眾隊伍,給人以渙散之感。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使國慶慶典活動更加有組織性,各項活動的展開更加嚴密,遊行指揮部開始著手廣場群眾慶祝形式的設計。

1957年,遊行指揮部組織廣場上的群眾,手舉花束組成“國慶”兩個大字,把原來比較渙散的群眾變成了有序的隊伍。這個形式,得到了中央領導和觀禮貴賓們的好評。

1959年,天安門廣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西三座門,大紅牆拆除了,在廣場東西兩側建起了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曆史博物館。廣場的規模大了,代之而來的群眾歡慶隊伍也擴大了,為了組織好廣場上的人民群眾,遊行指揮部於6月份召開專門會議,就廣場上的組織形式展開廣泛的討論。

指揮部主要領導人辛毅和吳垣同誌,在充分醞釀,廣泛聽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確定廣場參加國慶慶典人數為10萬人,在廣場中心由群眾組成國徽圖案,在國徽圖案兩側組成“1949”“1959”數字圖案,空中有氣球標語等裝飾。

北京市市委批準了他們設計的方案。

遊行指揮部接到批複後,開始著手策劃廣場上的圖案編排,人員分工等具體事項。少先隊員列隊在廣場北端,位於軍樂隊兩側,手持各色鮮花、花環和小彩色氣球;大學生在廣場中心組成國徽圖案;工人在國徽圖案兩側分別組成“1949”和“1959”數字圖案;國家機關列隊廣場西側路,城區隊伍列隊廣場東側路,用各種彩花為國徽圖案鑲邊。大會開始和結束,放各色小氣球5000多個,大會結束時,要求10萬隊伍一齊擁向天安門金水橋前向毛主席歡呼。

把組圖組字圖案落實到天安門廣場上,需要考慮視角問題。站在主席台上俯視廣場組字區,視角約呈15°角,組字隊伍將花束舉起,增加組字圖案的高度,從而縮小了主席台的俯視角度。在東西約274米,南北約232米的範圍內組字組圖,大小比例如何確定,才能表現出滿意的效果,大家心裏沒底。

市總工會組字指揮部的王春宜和勞動人民文化宮體育部的高君明決定采用笨辦法按現場的尺寸縮小比例,搞模型。

組國徽圖案要用2萬人,開始時在圖紙上用圓規畫小圈圈,一個小圈代表一個人,小圈圈畫完後,按國徽顏色著色。為使圖案有立體感,他們找來四號鉛字作代用品,在平麵圖上進行擺放,一個鉛字代表一個人,2萬人就需2萬個鉛字,這看似簡單的事,其實也頗費事,弄不好剛剛擺好的鉛字,因不小心碰倒一個,就會殃及其他,而倒成一片,還得重新擺,經過幾次努力,模型製成了。

遊行指揮部領導審看國徽模型設計,認為基本可以。但仍有疑慮,因看模型,視角小,至於在天安門觀看實際效果如何,心中沒底。最後,遊行指揮部領導決定,對其方案再次進行討論修改,進行預演,及時改進不足,力爭拿出最佳方案,表演出最好效果。

接下來,組字指揮部的同誌們,開始把圖紙和人數落實在廣場上。廣場地麵是50×50厘米的方磚鋪成,他們按東西方向每塊磚上站一個人,南北方向隔幾塊磚站一個人,按這個方式,組國徽實際需19441人,組兩側的年號,實際需要32661人,把5萬多人安排在5萬多塊方磚上,需要把每塊方磚編成號碼,每個人對號入座,以免站錯。

經過艱苦、緊張的籌備與訓練,十年大慶天安門廣場組圖組字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一別具一格的形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的稱讚。

巴西新聞工作者韋納爾夫人看到這氣勢磅礴的碩大圖案時,激動得流下眼淚,她說:“這是我一生中從來沒見到過的偉大場麵,非常敬佩偉大的中國人民的組織能力。”

國慶慶典的國徽圖案一直持續到35周年大慶。

國慶35周年大慶時,廣場組字除國徽圖案不變外,標語內容依當時的形勢任務有所不同。國慶35周年大慶時,組了“祖國萬歲”“振興中華”“保衛和平”“中國共產黨萬歲”四幅標語,幾幅大標語輪番出現,突出了慶典的主題,為全場增了光輝,榮高棠看到這幾幅大標語,第一個喊了起來:“唉呀!好氣派,大手筆啊!”

廣場組字是一件複雜費事的工作,組織工作者經過不斷地積累,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從而保證了組織工作的成功。而凡是參加過國慶組字工作的人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現,每每談起當時情形,無不喜形於色,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

原北京市文化局教育處處長青韋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參加過組字活動的青年,對什麼叫集體主義,什麼叫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國家的光榮就是自己的光榮等都有很深的體會。這樣一種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他們終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