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第一個紅色閱兵典禮(3 / 3)

邢海帆為方華開始P-51機座艙實習,介紹各種儀表的作用與性能、各操縱係統的功能與操作方法,大約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這時飛行訓練結束了,但空中還有一架飛機正進入航線,準備著陸。就在這時方華跨出了座艙,走下飛機,即沿著滑行道進入跑道口處,停站在那裏全神貫注觀看最後一架飛機的著陸動作。就在這時,負責訓練的一位同誌沒有注意滑行道口站著人,即開動停機線的一架P-51機,滑向滑行道口方處長站立處。

邢海帆還站在飛機上未走下,見狀雖大聲驚叫,但被轟鳴的發動機聲所淹沒,無濟於事。頃刻之間,眼看著方華被螺旋槳打得粉身碎骨,慘不忍睹。這場意外事故給新中國正在起步的航空建設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方華處長是一位德才兼備的老紅軍、受人尊敬愛戴的好領導。他從小參加革命,經曆了長征,後在新疆學習飛行,學術兼優,幾經磨難險阻,才回到延安。1945年後在東北創建老航校並負重責,這次又肩負重要使命來進行P-51機改裝學習,不幸犧牲。

這次意外事故發生後,組織上決定邢海帆留在公主嶺,由他負責P-51機的飛行訓練工作。

邢海帆受命於重大事故之後,深感責任重大,惟有充分集中發揮飛行教員、機務人員和有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群策群力,在訓練隊領導下,兢兢業業,竭盡全力,將過去所學的知識,積累的訓練工作經驗,根據現實條件,靈活運用,才能把P-51機訓練工作保質保量保安全地完成好。

1949年8月15日,中央決定成立的飛行隊,仍按預定計劃在北平南苑機場成立。隊長由徐兆文擔任,他原名徐思義,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空軍軍校14期畢業生,曾留學美國,參加過對日作戰。隊裏飛行員由中共地下黨員、起義飛行員和老航校訓練的飛行員擔任;機務人員則由老航校訓練的和報到的原機務人員擔任;並配備了政工和行政人員。隊裏的主要作戰飛機P-51,是集中修好選調來的,有十多架。

這是一支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空軍部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空軍部隊。

飛行隊正式成立後,就開始一邊訓練和一邊擔任防空警戒值班任務,由飛過P-51機曾參加過作戰的飛行員擔任。

同年8月的一天,隊長徐兆文駕P-51機練飛行,飛機發生故障跳傘,降落在馬駒橋的田地裏,腳被高粱茬子紮壞,傷勢很重不能走動,短期不得痊愈。在這種情況下,組織上決定急電將邢海帆調回北平,由他擔負起代理飛行隊長職務。

邢海帆接到電報後,很快趕到沈陽東塔機場,駕駛一架修好試飛合格的P-51機,飛赴北平。

當他降落在南苑機場後,看到許多熟悉的麵孔,停機線上停放著一些各型飛機,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別來僅兩個多月,這裏發生巨變。隻是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不禁令他感慨萬千。

9月初,飛行隊又接到上級指示參加開國大典的空中受閱任務。

作為飛行員,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家無不歡欣鼓舞。

高興之餘,邢海帆作為代理隊長,更感到肩上沉重的壓力。空中校閱飛行,他雖然見過,可沒有親自參加並負責組織過;時間又如此緊迫;飛行員也是不久前才從各處集中在一起的,彼此還不很熟悉;而且所有飛機大都是繳獲的破爛,機種龐雜,性能各異。要完成這項空中校閱任務,真是困難重重。

飛行隊受領開國大典空中受閱的光榮任務後,隊領導立即開會研究貫徹落實。隨即召開全隊大會,進行傳達、動員和部署。

當邢海帆傳達上級下達的校閱任務、隊政委王平陽作動員講話之後,大家紛紛表示要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麵前,盡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計,排除萬難,完成這一偉大而光榮的任務。

會後各單位又召開小會,表決心,擬計劃,訂措施,熱火朝天地行動起來。

關於校閱飛行方麵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邢海帆會同所有飛行員進行了反複研究,一致認為要確定參加受閱飛機的機型和數目,以及如何使多種性能不同的飛機,隊形整齊,秩序井然,準時通過天安門上空,而且還要預防敵人空襲和顯示軍威與實力。

飛行隊研究確定的具體方案是:

參加校閱的飛機為P-51機九架,編為一、二、三分隊;蚊式機兩架,編為四分隊;C-46機三架,編為五分隊;L-5通訊機一架與PT-19教練機兩架,合編為六分隊。除兩架蚊式機成一字橫隊外,其他各分隊皆為三機成品字隊形。

參加校閱的飛行員編組是:空中總領隊、機群指揮員,由邢海帆擔任並兼第一分隊長機,左右僚機為林虎與孟進;第二分隊長機楊培光,左右僚機為閻磊與王延洲;第三分隊長機趙大海,左右僚機為麻漢洲與毛履武;第四分隊長機鄧仲卿,僚機為王玉珂;第五分隊長機劉善本,左右僚機為謝派芬與徐俊英等人;第六分隊長機方槐,左右僚機為安誌敏與任永榮等人。所有受閱飛機除單座機隻有一名飛行員外,其餘多座機俱有兩名以上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參加受閱飛行。

受閱飛行的飛機和飛行人員編組方案確定之後,即進行航行的研究確定。

首先將各參閱飛機的飛行時速做出規定。計P-51機為340英裏,蚊式機為300英裏,C-46機為250英裏,L-5機與PT-19機為70英裏。其次選定校閱航線由東向西飛行,東郊的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為起航點,距天安門30公裏左右,目標非常明顯。再次,立即根據上列條件,進行細致的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得出由起航點按速度不同,各分隊之間前後距離與出發時間先後的數據等,務求達到井然有序地出現在天安門上空。

在進行航行計算和圖上作業時,當時沒有航行圖,隻得用北平市的五萬分之一普通地圖代替,好在航線距離不長,誤差也小,可以忽略不計。

在考慮防備敵人的空襲方案時,建議上級特準P-51機中的四機帶彈受閱,一有敵機來襲,即從空中前往攔擊。這是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按通常慣例,校閱飛行的飛機是不準帶彈參加的。

為顯示軍威和實力,飛行隊又精心製定了這樣一個計劃:

P-51機九架,最先通過天安門上空後,再直飛並右轉彎,沿北城牆外側飛行,正好接上第六分隊,再次通過天安門上空。使人們看見天空飛機是一個整體編隊,前後都有九架P-51機受閱。

在開國大典正式進行空中校閱那天,在場的外國記者,見狀發出電訊,驚異中共空軍一夜之間,竟有如此實力,真是奇跡。

這消息也威懾著國民黨空軍,從此再也不敢來北平搗亂了。

以上措施都是集群眾智慧,報上級批準,才得以實施的。

圖上作業完成之後,為檢驗飛行方案和各種計算是否準確可行,又進行了總領隊和各分隊長機的多次試飛,證明方案可行,各種航行計算也準確,符合飛行實際。最後還組織了一次全部參加受閱飛機的預演。

在準備開國大典飛行隊參加空中校閱的預演時,發生了一個值得一提的插曲。

這天正值懷仁堂裏新政協開大會,周恩來副主席在會上發言。

忽然,傳來了隆隆的飛機聲。

代表們忽聽隆隆的機群轟鳴聲,由遠而近,以為是國民黨的飛機來轟炸北平城來了,心裏不安起來。

周恩來見狀,麵帶笑容地告訴大家:請不要誤會,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他們是擔負防空任務,是保護我們的,這是他們在進行飛行演習。

代表們聽後,頓時反憂為喜,止不住心中的喜悅,熱烈鼓掌和歡呼,久久才平靜下來。關於飛機的保障準備工作,則分工由隊政委和機務部門領導組織大家研究,製訂出措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報隊裏批準組織實施。因為要圓滿完成防空和校閱任務,保障飛機不出事故,是關鍵之一。

當時全部飛機都是繳獲後經拚湊修理而成,又加上器材缺乏,給保證飛行帶來異常繁重的檢修任務,機務人員們的辛勞可想而知。

他們常是夜以繼日地工作,飛機不準備好就不吃不睡。他們這種不怕苦不怕累,極端負責的精神也感動和激勵著飛行員們,大家說,隻有盡心盡力飛好,才對得起機務同誌們。機務同誌們還將所有飛機精心擦拭,使破舊飛機像新的一樣。

朱德總司令在聶榮臻代總長陪同下,於9月中旬視察了南苑機場,檢閱了飛行隊的飛機和空、地勤人員,他在訓話中對飛行隊慰勉有加,給了很大的鼓勵與鞭策。

政工和行政人員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防空與校閱兩項重大任務進行的。他們跟班操作,起到很好的檢查、督促和保證作用,使全隊精神振奮,鬥誌昂揚,團結協作,幹勁十足。

航空處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也深入飛行隊、親身指導、檢查、督促各項工作,也是使防空和校閱各項準備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並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飛行隊按上級批準的防空和校閱飛行準備計劃,經過各部門認真細致周到的準備,又經過嚴格的檢查,並經過多次試飛和預演,認為符合上級的要求,於是向上級寫出報告,經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部批準實施。

眼看新政協會議即將正式開幕,開國大典空中校閱也日益臨近,飛行隊擔負的防空任務也更加吃緊。這時為了加強警戒值班和增強戰鬥實力,除每天有四架P-51機值班外,又將所有能作戰的P-51機和能作戰的飛行員,都組織動員起來,做好戰鬥準備。一旦敵機大批來襲,就將凡能升空作戰的人機全部出動,打擊來犯之敵。

這一時期上至中央軍委領導,下至飛行隊所有人員,都非常重視防空作戰任務,沒有絲毫的疏漏和怠慢。

1949年9月下旬的一個淩晨,飛行員比機務人員稍後來到了機場,忙著盡快做好戰鬥準備,以防備敵機拂曉來襲。

忽然,值班參謀跑來叫邢海帆接電話。當他問道你是哪位,對方即答:“我是聶榮臻。”邢海帆驟感駭然,怎麼聶代總長直接來電話了?聶代總長繼續說:“剛才下麵向我報告說,他們聽見遠處有轟隆隆的聲音好像是飛機的聲音,怕是敵機來襲,故我問問你們,得到有敵機空襲的情況沒有?”

邢海帆當即回答,這裏沒有收到敵機空襲情報,也沒有聽到轟隆的聲音,我們飛行隊已做好戰鬥準備,以防意外。

過了一會兒,代總長辦公室來電話說,經查原來是一場誤會,是下麵的人聽見了老百姓早起推大磨的聲音,誤以為是遠處敵機的機聲。

一場誤會,一場虛驚。這一事情也足以說明當時剛解放了的北平,上上下下的人們對防空是多麼的重視與關心。

飛行隊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後,就憋著一股勁,急盼著校閱時刻早些到來,可這時好像時間有意過得慢似的,大家都感覺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才盼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飛行員們預先對準表,嚴陣以待。

下午4時整,校閱飛行預定的起飛時間到了。

總領隊一聲令下,受閱飛機就按計劃依次起飛,編好隊形,按高度差配置,在北京東郊雙橋無線電鐵塔上空,盤旋待命出航。預定的時間到了,總領隊準時下令,各分隊即按預定方案,依次飛向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場上30萬群眾的檢閱。

邢海帆此時的心情萬分激動,也有些緊張,全神貫注在領隊機的操縱動作上。

他這時不敢東張西望,當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群眾歡聲雷動時,他也幾乎要大聲歡呼,但隻能屏住氣不敢亂動,怕引起飛機的絲毫偏差。

當機群通過天安門上空時,也正是地麵機械化裝甲部隊列隊通過,一時間天上是飛機,地麵是坦克,一副威武雄壯場麵,既是為新中國的誕生獻禮,也使百年來受盡屈辱和苦難的中國人揚眉吐氣。

當藍天上突然出現新中國的戰鷹,天安門城樓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無不高興地揮手致意,在廣場上的30萬軍民,更是欣喜若狂。

校閱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後,空中校閱宣告結束。機群即向左轉平安降落在南苑機場。這時飛行隊的全體人員都聚集在停機線前,歡呼開國大典空中校閱飛行任務勝利圓滿地完成,大家日日夜夜的辛勞,結出了豐美的碩果,很多人興奮得流下了熱淚,興高采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晚飯時,食堂為慶祝新中國誕生和圓滿完成空中校閱任務,略備酒菜以示慶祝,大家開懷暢飲,度過光榮幸福的一夜。邢海帆在全部受閱飛機都安全降落之後,才舒了一口長氣,頓覺肩上的重擔減輕了不少。慶幸飛行隊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完成了這項艱巨重要的任務。

飛機安全降落以後,邢海帆等幾位受閱飛行員代表,很快匆匆驅車進城,趕到北京飯店參加開國的第一個國宴。

那天晚上除毛主席未參加外,所有黨政軍領導都參加了,也有很多民主人士和外賓,宴會非常盛大隆重。席間周總理走過來敬酒,他笑容滿麵地說:同誌們你們飛得很好。今後國家還要建設強大的空軍,希望你們繼續努力。

接著朱總司令出來敬酒,他帶著濃厚的四川口音說:

“同誌們你們飛得很好。從今天起,我就算是名副其實的海陸空三軍總司令了。”

說得大家都高興地笑起來。

首長們的嘉勉鼓勵,使在座的飛行員代表們終生難忘。國宴結束後,代表們又去中山公園,觀看文藝演出,有法捷耶夫和西蒙諾夫為正副團長的蘇聯文化代表團的表演,大家第一次欣賞到烏蘭諾娃的芭蕾舞和其他精彩節目。

緊張繁重的工作圓滿完成後,上級給假三天,進行短暫休整,然後進行從下而上的總結,找出工作中的優缺點並表揚好人好事,推薦出立功受獎者上報,最後召開全隊人員的總結大會。

會後邢海帆才得以進城,看望一下妻兒。很快邢海帆又接到通知,代表飛行隊去天津參加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楊成武召開的閱兵總結會。楊成武同誌時任20兵團司令兼天津警備司令,駐防天津。

總結會上,飛行隊的受閱工作受到大會的表揚。

會後回京,邢海帆向領導做了彙報。至此,邢海帆在飛行隊的任務已告結束,隨即得到通知調新建的濟南第五航空學校工作。他即去東北老航校辦理了手續,於1949年12月向正在籌建的濟南第五航校報到,踏上了建設祖國航空事業的新征程。

(摘自《天安門見證錄》)

§§第十五章 閱兵遊行大慶典!萬民狂歡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