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水橋南邊迎候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立即向朱德行了一軍禮,並報告說:“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請總司令檢閱。”
立刻,軍樂隊奏起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與老百姓》《保衛勝利果實》等軍樂曲。
在聶榮臻總指揮的同車陪同下,朱德總司令出東三座門,沿著長安東街、東單廣場,直到外國使館聚集的東交民巷,按順序檢閱了肅立受閱的陸、海、空三軍部隊。
朱德總司令向全體指戰員問好,說:“祝同誌們健康!”立即,指戰員們齊聲響亮地回答:“祝總司令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萬歲!萬歲!”
統帥和戰士此呼彼應,如同大海的呼嘯一樣。聲音在京城大街小巷裏滾動著,回響著。接著,朱德總司令重新登上天安門城樓,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
他說: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部隊,在反對美國帝國主義所援助的蔣介石反動政府的革命戰爭中,已經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敵人的大部分已經被殲滅,全國的大部分國土已經解放,這是我們全體戰鬥員、指揮員、政治工作人員和後勤工作人員一致努力英勇奮鬥的結果。我向你們表示熱烈的慶祝和感謝。
但是現在我們的戰鬥任務還沒有最後完成。殘餘的敵人還在繼續勾引外國侵略者,進行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革命活動。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實現人民解放戰爭的最後目的。
我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工作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餘,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宣讀完畢,檢閱式至此結束。檢閱式完畢便是分列式。
副總指揮楊成武用電話向東三座門外的指揮分所發出了進行分列式受閱命令。
楊成武後來回憶說:那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緊張的時刻。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民主人士都在注視我們,30萬人民群眾都在注視我們。我們將要把人民軍隊20多年的戰鬥曆程,在短暫時間內的行進中顯示出來,將要把整個人民軍隊的風貌,通過有限的行動反映出來。
受閱方隊在火紅的軍旗下由東向西而來。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八一”軍旗。這支誕生於南昌城頭的人民英雄軍隊,經過血與火的漫長磨練,跨過漫漫征途,終於行進到了天安門。
最先通過天安門主席台前的是代表人民海軍的水兵分隊,他們身著嶄新的水兵服,以“八一”軍旗為前導,由東向西行進。當這支年輕的、英姿勃勃的隊伍通過天安門主席台前時,歡呼聲陡然高漲,使人想到澎湃的波濤聲。
這些沿海島嶼的解放者,從此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保衛者。
緊接著的就是多兵種的陸軍代表部隊。步兵師的戰士們經過千錘百煉的磨練,踏著《八路軍進行曲》的節奏,雄赳赳地走過來了。
步兵師的戰士們組成四十方陣,攜帶著繳獲的各種武器,雄赳赳,氣昂昂,走過天安門主席台前,接受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領導人的檢閱。
來到天安門前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式的步兵師是一九九師,它是1949年7月底編組完畢的。該師從天津調到北平郊外的北苑兵營,後來這座兵營成為總政的黃寺大院。
為了參加開國大典,一九九師的指戰員們經過了一番嚴格的訓練。
天壇圍牆外的空地成了他們的訓練場,場地邊緣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
戰士們都有一種光榮感,懂得自己是代表人民解放軍的整體接受檢閱的,總擔心到時會出個什麼差錯,影響軍威,因而訓練中特別認真。
有的戰士在炎熱的酷暑裏訓練時暈倒了,也不願意別人來替換。
隊伍中有幾個因為幼時營養不良而形成羅圈腿的戰士,走路東搖西擺,訓練時使得齊整的排麵晃蕩著。領導上想把他們換下來,一開口,幾個戰士連哭帶叫、死也不答應。領導很受感動,這些戰士便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加大訓練程度,最後他們終於參加了開國大典上的受閱儀式。
一九九師師長李水清當時才32歲,後來談起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時,坦率地承認:那一次受閱的心理負擔和生理負擔一樣重。將近60個步兵方隊,有衝鋒槍、輕機搶、重機槍、六炮、輕迫擊炮、戰防地、山炮、火箭筒等等各式武器近6000件,這麼多人,這麼多武器,哪怕出一點問題都會影響全局。
步兵師通過天安門後,炮兵師、戰車師的隊伍在《軍隊進行曲》和《坦克進行曲》的伴奏聲中相繼開來。
天安門城樓前響起了隆隆的馬達聲,各種坦克、裝甲車以排山倒海之勢通過檢閱台。炮兵方隊攜帶了92門各式火炮,有十五榴彈炮、十點五榴彈炮、九野炮、三八野炮、七五高炮、三七高炮、山炮和重迫擊炮。
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輕、中型坦克團各一個,這支鋼鐵的隊伍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反攻”中建立起來的。
拉炮的牽引車是兩輛一排,車軲轆和汽車擋板都刷了一圈白條。除了機械牽引外,還有一些用騾馬牽引的。這並非牽引車不夠,而是展示車拉炮兵是由騾馬拉炮兵發展來的,檢閱時要對炮兵的發展曆程作一個直觀的回顧。
來自察哈爾草原的騎兵師分別組成“紅馬連”“白馬連”,1900餘匹馬以五馬並行的隊列通過天安門。騎兵們握槍跨馬,顯出赫赫英風,露出躍躍雄姿。
曾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在開國大典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閱兵時炮兵方隊、騎兵方隊以及裝甲兵方隊都由他調度。
李健回憶說,當時,特種兵所有的武器真像是在開一個萬國武器展覽會,光各種口徑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的好多種。它們有的是從蔣介石軍隊手中奪來的,有的是從閻錫山軍隊手中繳獲來的。
最讓李健難忘的是,閱兵總指揮聶榮臻把一些細小的事情都想到了。
在閱兵聯席會上,他問李健:“騾馬拉炮,那麼多匹馬,如果拉下糞怎麼辦?裝甲車在天安門前熄火怎麼辦?在檢閱時馬失前蹄怎麼辦?”
李健一時也無法回答。
他回到部隊後立即組織戰士們召開了一次又一次諸葛亮會議,商量解決的辦法。聶榮臻還親自主持了一次座談會。
有的戰士出主意說:馬掌用的時間長了,已經磨光,而天安門前又是青條石路,很平,很滑,馬掌也就容易打滑,應當給馬換上新掌,增加摩擦係數。即使萬一打滑,騎在馬上的馭手隻要趕緊收韁繩,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繩子,幫助戰馬脫離失蹄狀態。騾馬拉糞,就給馬安上糞兜子。
為了防止坦克熄火,阻塞道路,就將坦克安排在隊伍的後麵受檢閱。這樣,即使萬一開不動了,因為部隊已在前麵檢閱完了,後麵是花花綠綠的群眾隊伍,對閱兵式的影響就不大了。
開國大典閱兵時,坦克沒出問題,馬倒是有一匹差點失了前蹄,好在馭手眼疾手快,猛拉馬韁,結果順利通過了天安門。
看著這威武、雄壯、整齊的受閱隊伍,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和副總指揮兼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心裏是多麼高興、激動!
閱兵式的成功,把人民解放軍的優良素質和軍容軍威顯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和56名委員麵前,顯示在600多名政協代表和30萬名各界群眾麵前,這本身就是幾個月來他們兩人和其他負責人辛勤操勞的報償。
在閱兵儀式籌備過程中的日日夜夜,聶榮臻事無巨細都要非常認真地加以考慮。
在短短一個多月的訓練中,他多次主持召開關於閱兵工作的會議,強調說:“我們這支軍隊跨過雪山草地,從金沙江到黑龍江,從長白山到南海邊,英勇作戰,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勝利,在這次閱兵中,我們一定要展示出這種精神風貌。”
他當時身兼數職,除了擔任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等軍隊職務外,還擔任北平市市長的職務。
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他還是很周到地指導著閱兵籌備工作,三番五次地聽取閱兵指揮所的工作彙報,還親自和閱兵部隊的各級領導共同研究訓練中的問題。
據秘書範濟生回憶,部隊集中訓練地,像先農壇、北苑,他都去過不止兩三回。
聶榮臻要求部隊一定要練到隊列整齊劃一、軍姿莊嚴、軍容威武的程度。
在談到防空問題時,他下了一道極為嚴格的命令:
萬一遇到敵機空襲時,要原地不動,保持陣容、保持隊形!10月1日中午,聶榮臻回到家裏匆匆吃了幾口飯,就趕到東單視察受閱部隊。
上午十時以前,全體受閱人員已完成受閱準備,一萬多名受閱官兵個個精神抖擻。聶榮臻看了很滿意。
閱兵式一結束,他沒再觀看群眾遊行,而是回家睡覺去了。因為這幾個月來他實在太累了。
具體抓閱兵式籌備工作的楊成武,這幾個月來也不輕鬆。給他印象很深的是,在彙報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時,毛澤東強調:“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聽了毛澤東的指示,楊成武心上的弦繃得更緊了。感到對閱兵之事決不能掉以輕心,絲毫也不能出問題!
為了圓滿完成開國大典閱兵式這一從未有過的盛大儀式,他不僅查閱了許多有關閱兵的資料,而且四方求教,走訪了當時在北平的軍隊高級領導人。
在受閱部隊訓練期間,楊成武不但去陸軍的各兵種代表部隊訓練地檢查,而且還去視察了空軍和海軍閱兵部隊的訓練情況。
在各軍兵種分訓的基礎上,楊成武和閱兵指揮所的其他領導又組織了就地合練,最後,又利用夜間在天安門前組織了兩次地麵部隊合練。
在兩個多小時的閱兵式中,楊成武全神貫注,一分鍾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指揮聯絡位置。
當閱兵式結束時,他懸著的心才放下。這時,疲勞和困頓馬上向他襲來。
飛過天安門的空中戰神
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當戰車師通過天安門時,人民空軍的飛機分別以三機和雙機編隊,一批又一批地飛經天安門廣場的上空。
天安門前,天上地麵,渾然一體,彙成了壯觀雄偉的立體閱兵壯觀景象。
當飛機飛臨天安門上空時,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如雷如潮的掌聲。人們揮動著帽子、手帕,一個勁兒地歡呼、跳躍。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央人民政府其他副主席、委員都興奮地仰視著人民共和國自己的空軍和飛機……
空軍參加檢閱儀式,難度可說是更大。
當時人民解放軍的飛機和飛行員數量極為有限,大多是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過來的。閱兵儀式的最初設想,隻是安排飛機撒發傳單,沒有出動飛行隊參加開國典禮的計劃。直到8月底,中共中央才考慮在開國大典上除地麵部隊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1日,中央軍委召開閱兵會議,傳達和討論了中央的指示。但是,直到9月22日,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計劃表才出台。這時,距開國大典的時間隻有八天了。
在此之前,中央軍委為了保衛北平的安全,保衛政協會議的順利召開和開國大典的順利進行,指示航空局立即組織一批飛機飛往北京南苑機場。
7月3日,先檢修出的九架飛機飛到南苑機場。
到8月5日,陸續飛來的各種飛機達17架。當天,航空局成立了“南苑飛行隊”。從9月5日開始,執行北平的空防任務。
飛行隊長是由原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14期畢業生徐兆文擔任。後徐跳傘受傷,便改由邢海帆為代理飛行隊長。
邢海帆原是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12期畢業生。
他是位傳奇人物,為中共地下黨員。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陳納德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執行過飛越駝峰的任務。他是中國空軍中既打下過日本飛機又打下過美國飛機的兩個飛行員中的一個。
1948年秋,邢海帆從國民黨統治區來到解放區,後被調到華北軍政大學任教,負責防空課程。
不久,他接到了赴北平進行航空接管工作的通知。原來黨中央已決定任命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葉劍英為北平軍管會主任,並組建了航空接管組,由軍委四局童陸生局長任組長,邢海帆和另外幾位搞航空的同誌任組員。
當年12月中旬,他們從石家莊附近的獲鹿縣南新城步行出發,去接管敵人在北平有關航空部門的一切。
他們在北平的良鄉縣城過了陽曆新年後,於1949年1月18日,奉命進駐南苑機場,與第四野戰軍所屬由東北老航校組織的航空接管組會合,合組成了“北平軍管會航空接管處”。由老航校航空接管組長、時任東北老航校大隊長的方華同誌任處長,呂江同誌任副處長,吳鍾昆同誌任副政委,下設各科隊和辦公室,邢海帆和另外兩個同誌在辦公室當秘書。
同年5月,北平軍管會航空處改建為華北軍區航空處,人事沒有變動。
1949年5月下旬的一天,方華處長告訴邢海帆,周恩來副主席向軍航空局長常乾坤、處長方槐和他,傳達了黨中央很快要在北平召開新政協會議,商討成立中央政府的意圖。為了保證北平的防空安全,需要組建一支能擔負防空作戰任務的空軍部隊,簡稱飛行隊。
為什麼要組織飛行隊呢?
因為1949年5月4日,國民黨的六架B-24轟炸機空襲了剛解放不久的南苑機場,使機場遭受了一些損失。
飛行隊的隊長內定由方華處長兼任。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意圖,方華處長立即進行準備。
6月4日他同邢海帆登上去東北的火車,先到了哈爾濱,他即去牡丹江大隊部辦理手續,邢海帆則在招待所裏等他。他們於6月下旬到達長春市老航校校部,受到校首長的接見,並向他們彙報了工作與此行的使命與任務。
7月初方華同邢海帆到長春市附近的公主嶺機場。老航校新成立的P-51飛機訓練隊就設在這裏。隊長是紅軍老幹部、曾在新疆學習過飛行的夏伯勳,負責飛行訓練工作的是駕P-51機起義的楊培光主任,受訓學員由老航校選調,飛機主要是將各地繳獲的P-51機,集中在沈陽東塔機場修好後,經試飛合格,才交付公主嶺P-51訓練隊,為北京飛行隊使用做準備。
方華和邢海帆來這裏的目的,主要是盡快掌握與恢複P-51機的飛行技術。方處長過去隻飛過蘇聯飛機,美機P-51從未飛過,須進行改裝訓練。邢海帆雖是飛P-51機老手,但也一段時間未飛行,須恢複技術,更負有幫助方處長的改裝訓練任務。他們倆心急如焚,到達後第二天一大早兒,就迫不及待地趕到機場,開始學習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