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天安門城樓下的禮樂之神(3 / 3)

吹鼓手在舊社會是底層的行業之一,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是被人瞧不起的。

解放後,人們由於習慣勢力、傳統觀念的束縛,還不可能一下子改變陳舊的觀念。當羅浪在1951年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兼總指揮時,他的老父親來信時說:“老家的鄉親們說你參加革命那麼些年,原來是個吹鼓手。”

軍樂團的一些演奏員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有的不敢把自己的職業告訴給家裏人,而說是當技術兵;有的給家裏寫信時,信上的地址也不敢寫軍樂團,而由駐地老鄉轉交。

個別幹部知道自己的兒子在軍樂團工作,就多次寫信要求孩子調離。

上述等等情況,都反映了舊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

然而在50年代每年的五一、國慶節都有在天安門前的歡慶活動,是少不了軍樂團的演奏的。

為了更好地完成軍樂團的光榮任務,總指揮羅浪提出了“甘當革命的吹鼓手”的口號。他向軍樂隊員們解釋說:技術兵是革命的需要,我們在軍樂團工作同樣是為革命工作。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從長遠觀點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進行,這項工作一定會不斷發展,社會將需要更多的樂隊隊員。

後來,不少隊員複員後,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為社會服務。一些隊員在學校裏做了音樂教員,中央廣播樂團還吸收了不少軍樂團的團員。

在耐心說服教育的同時,總指揮羅浪提出把軍樂當做一門藝術來看待,加強訓練,提高隊員的演奏水平,使之逐步為社會所接受。

毛澤東高呼:“軍樂隊萬歲!”

軍樂團的成長,離不開毛澤東和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關心。而這種關心,正是鼓舞軍樂工作者甘心做革命吹鼓手的最根本的動力。

早在1949年夏,晉察冀軍區軍樂隊參加全國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時,為大會儀式進行了演奏。

大會休息時,毛主席走到軍樂隊前,與軍樂隊員一一握手。

所有隊員都被毛主席這一舉動感動得流淚。

1950年國慶一周年時,當聯合軍樂團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時,毛主席高呼:“軍樂隊萬歲!”

隊員們聽了毛主席的話,鼓舞了全體軍樂工作者。接著毛主席又為建設一支千人軍樂團作了指示:

“我們國家這樣大,要有一支千人軍樂團嘛!”

1956年8月,毛主席在一次對文藝工作者發表講話中指出:現在到機場、車站歡迎外賓,軍樂隊就很好。它是西洋的,也可以很好地演奏中國樂曲。

毛主席一係列的指示和講話,體現了中央領導對軍樂工作的關懷,也使軍樂隊員更加珍視自己的工作崗位,更加努力地訓練。

周恩來總理也同樣十分關心軍樂團的工作。

凡是軍樂團任務完成得好,總理總是親自打電話鼓勵軍樂團的成員;如果任務完成得不理想,同樣是親自打電話詢問,使大家親切地感受到國家領導人對軍樂工作的重視。

1951年,有關部門根據毛主席關於中國應有大型軍樂團的指示,委派羅浪和王建中等人負責籌備一個千人樂團。

當時國家經濟還很困難,經費緊張。聶榮臻同誌還是為此撥了舊人民幣80億元來建設軍樂團。軍樂隊用40億元向捷克斯洛伐克定購了1000件樂器,餘下的40億擴建了營房。樂器於1952年全部到齊,7月10日軍樂團以晉察冀軍區樂團為基礎,擴編為1000人的大型軍樂團。

1957年,全軍軍樂隊大整編,軍樂團留500人,其餘500人分配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五大軍區,每年國慶節慶典時再抽調進京。

以後,每年國慶節前兩個月,軍樂團就要進行準備。首先分十個大隊各自練習,最後合在一起。這屬於基礎訓練。此外,還要配合閱兵部隊進行訓練。訓練時要練習“站功”,經常是一站一個小時。

在演出前,為了保證良好的演奏狀況,入場前的那頓飯隻吃幹麵包、饅頭,很少喝水。當然,典禮前十分鍾可以去廁所方便一下。這時隊員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管天安門廣場發生什麼事情,沒有命令,不能動。

經過嚴格訓練的隊員,個個認真按照命令行動。演出時,既演奏了雄壯、威武的進行曲和旋律優美的舞曲,也表現出整齊的隊形。

軍樂團嚴格的紀律和高超的演出技巧,受到過許多國家領導人的讚揚。

1957年舉行國慶慶典時,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對毛主席稱讚軍樂團說:“他們像生了根一樣一動不動。他們像地底下長出來的樹一樣,站得那麼穩。隻有像中國這樣有紀律的人們,才能做到這一點。”

此後,如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布什,以及德國、奧地利等國總統訪華時,都對中國的軍樂團讚美有加。

軍樂團的出訪,也產生了轟動的效果,許多國家稱中國軍樂團是“最好的”“最受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