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的結果,他的建議未被采納。應當說,他在國徽問題上的這種看法,是有不妥之處的。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八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
通過的國徽圖案是集體創作的,兼具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一)形式和色彩莊嚴而富麗。
(二)以國旗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國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階級領導政權的意義,亦可省寫國名;天安門則象征五四運動以來人民的政治鬥爭和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頗具“中國特征”。
(三)以齒輪和麥稻象征工農,麥稻並用,也寓含著地廣物博之意;以綬帶緊結齒輪和麥稻象征工農聯盟。
國徽圖案通過後,還需製作國徽浮雕圖案。
清華大學營建係的高莊,有幸接受了這項光榮的任務。
此後的一個多月,他在探索、試作、比較,反複修改……
在進行藝術造型過程中,他堅持政治性、藝術性、自然性和曆史性四個標準的統一,遵照周恩來提出的國徽形象要“向上”(表現新中國蓬勃向上)和“響亮”(色調要明快)的要求,並注意以實物比較和借鑒古代雕塑的表現手法,終於將國徽的立體模型塑造成功。
高莊塑造的國徽石膏模型,去掉了原圖案麥稻穗參差不齊,綬帶來龍去脈不清、缺少章法的弱點,解決了麥稻穗凹處留有缺口的問題,使整個圖案顯得更加剛勁、統一、莊重、穩定,成為一件政治上、藝術上都很成功的浮雕作品。這尊石膏國徽模型後來一直被高莊珍藏著。
8月18日,國徽審查組召開了有專家參加的討論會,一致通過了高莊製作的國徽石膏模型。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圖案說明、使用辦法、製作說明。
它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與此同時,各報刊登載了國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據此繪製的“國微方格墨線圖”和“國徽縱橫麵圖”。
至此,莊嚴、富麗、輝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就正式誕生了。
它不但高高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而且銘刻在億萬人民的心底裏。
為開國大典拍照的記者
共和國開國大典,在中華民族曆史上,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莊嚴日子。
那偉大的瞬間,有多少顆激動的心,有多少張歡樂的臉啊。而更讓人難忘的是天安門廣場上那盛大的場麵;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那莊嚴的宣布時的情景。
如今,當我們打開曆史畫卷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到那一幅幅記錄曆史那偉大的一瞬間不朽的照片。
看到這些照片,人們自然會想起那位為共和國誕生留影的記者。她就是侯波。
自1949年起,她擔任毛主席和中央首長的隨行攝影記者達12年之久。在那4000多個日日夜夜中,她拍攝了成千上萬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了共和國年輕時代的風貌。
她感到這些照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前夕,領導人十分忙碌。9月21日新政治協商會議隆重召開,30日晚8時勝利閉幕。侯波一直負責會場的拍攝工作。當時不難看出,首長們是緊張的,麵孔是疲勞的,而仍然精神飽滿地與各界人士討論和製定著國家的根本大法。
當時侯波也很興奮,回憶起自己是個苦孩子,14歲到延安,是吃延安人民的小米長大的(毛主席語),知道老百姓所受的苦,也體會得出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那真是千千萬萬先烈的鮮血換來的。過去“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沒人看得起自己。現在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了反動的統治,中國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就要揚眉吐氣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值得歡欣鼓舞的大事,怎不使人興奮,怎不令人激動!
當慶典的準備工作緊張地進行的時候,天安門城樓上一麵開會,工作人員一麵布置。
當時國家非常困難,沒有很好的條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打扮這個莊嚴的地方。首都人民以高度的熱情清除了天安門兩側和長安街等地的垃圾,拔掉了雜生的荒草,把天安門及廣場打掃得幹幹淨淨。雖然沒什麼裝飾,卻是樸素大方,八盞紅紅的宮燈給城樓增添了無盡的喜慶氣氛。
10月1日下午3時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宋慶齡和各民主黨派的代表人物走上天安門城樓,整個天安門廣場沸騰了。在廣場上奏起慷慨激昂的國歌,一麵“血”染的五星紅旗在54門禮炮震天動地的響聲中冉冉升向高空。
毛澤東向全國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侯波從照相機的鏡屏上看到天安門廣場上數十萬雙含著莫大幸福的眼睛和數十萬雙充滿感激的手,朝著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歡呼萬歲的情景,看到毛主席不斷地揚起雙手向大家高呼:“同誌們萬歲!”“人民萬歲!”心裏異常激動,按下一個個快門,搶拍了一個個曆史性鏡頭。
當時天安門城樓的圍牆不像後來那樣有欄杆,隻覆著光禿禿的琉璃瓦。侯波拿著一個120相機,捕捉著每一個珍貴的瞬間。
那時能得到一些膠片是很不容易的,必須節約著用,拍一張是一張。因而當時拍的照片,幾乎每一張隻有一個底片。
領導同誌則不喜歡給他們照,總是說:“給群眾多照些。”
幾十年後,侯波還記得拍攝開國大典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遊行隊伍那張照片時,周恩來正好站在侯波麵前,走過來拉住侯波的衣角,還不住叮囑她,別緊張,小心一點。
當時侯波激動極了,強忍著就要奪眶而出的淚水按下了快門。
這張珍貴的曆史照片有許多人都看見過,但卻極少有人知道有這樣一個使侯波終生難忘的故事。
在這位記者的鏡頭麵前,屹然站立著的是一群時代的偉人。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他們來自於人民,理解人民,惦念著人民。他們的衣著、舉止是那麼的平凡。但他們的人格、胸懷和氣魄卻是無與倫比的偉大。
開國大典從下午3時一直持續到晚上9時,毛澤東主席一直在向歡呼的人群揮手致意,到晚間已有些支持不住,就彎腰伏在圍牆上。
這時,侯波站上了圍牆,兩個同誌扶著侯波的腿。當時她隻想著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人這段曆史記錄下來。
侯波曾拍攝過一張毛主席宣布共和國成立的照片,主席嘴是張著的,周圍站著其他領導人。
40多年後,侯波和徐肖冰辦展覽時,不少群眾一定要在這張巨幅照片下留影,說是可以感受到當年激動人心的氣氛。作為當年給毛澤東主席拍照的侯波,對此不禁為之感動。
幾十年之後,作為當年慶典的忠實記錄者,撫今追昔,不禁由衷地懷念那莊嚴而熱烈的時刻。在9月27日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的人,除有王國興、天寶等少數民族代表外,還有李任仁、阿裏木江、藍公武、趙壽山、李錫九、張軫、李達、林遵、範小鳳、鄧兆祥、張衝、黃琪翔、林礪儒、朱德海、朱早觀、田富達、汪世銘、羅隆基、劉善本、李承幹、楊承民、張學思、劉清揚等。
至此,大會發言結束。
當天,大會討論和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四個議案。
9月29日,政協大會討論和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體委員名額、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關於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規定、主席團常委會關於代表提案的審查報告待議案。
9月30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勝利閉幕。
葉子龍親手把代表證給毛主席戴上
1949年10月1日,當幾十萬各界群眾從城內城外準備趕赴天安門廣場時,人民共和國的領袖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開國前夕,毛澤東已從香山公園搬進了中南海的菊香書屋。不過,這時他仍保留著過去上午休息、晚上通宵辦公的生活習慣。
10月1日早上6時,天已大亮,毛澤東還在辦公室伏案辦公。
周恩來從天安門廣場回來後,又一次把電話打到毛澤東的衛士值班室,關切地問:“主席睡著了沒有?”
正在值班的衛士長李銀橋回答說:“還沒有啊。”
周恩來在電話中急切地說:
“你們要想辦法催他休息麼,下午二點還要開會,三點還要上天安門,你們要想辦法勸他早些休息。”
李銀橋走進煙味很濃的毛澤東辦公室,輕聲地把周恩來講的話報告給他,並勸道:“主席,早點休息吧。”
毛澤東並沒有馬上休息,直到把文件批閱完畢,才立起身子,走到院子裏散步,活動一下筋骨。
十分鍾後,在衛士們的護侍下,毛澤東上床入睡,並交待李銀橋:“下午1點鍾叫我起床。”
下午1點,衛士們準時叫醒了毛澤東,並準備好了毛澤東穿的參加開國大典的禮服。
毛澤東吃了飯後,便於下午二點準時來到勤政殿。
中央人民政府其他領導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以及張瀾、李濟深、宋慶齡等和其他委員都已在這裏集合。
這是新選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召開會議。
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
在這次會議上,年僅51歲的周恩來被任命為新中國的第一任政府首腦――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下午2時50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分別上車,車隊從勤政殿門口出發,出中南海東門,五分鍾後便進到了天安門城樓後邊的空地上。
下車後,大家又說又笑,相互招呼集合。
毛澤東作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自然是走在最前麵。朱德、劉少奇等按順序跟上。
從天安門城樓下到城樓上,要整整爬100步石台階。
毛澤東在衛士的攙扶下,沿著城樓西頭的樓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途中,毛澤東不時地停下來,等等後邊比他年歲大的領導人。
這時,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突然發現了一個情況,讓他吃了一驚。原來他突然發現毛主席胸前的燙金紅綢條沒有了。
這紅綢條是登上天安門的代表證。
每位登上天安門的政協代表胸前都別有紅綢條,上麵印有佩戴者的名字。其中毛澤東主席和其他六位副主席印在紅綢條的名字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看上去十分明顯,六位副主席胸前的紅綢條都端端正正地別著,而毛主席胸前卻是光禿禿的。而且,開國大典上還有蘇聯攝影師專門來拍彩色影片。
怎麼辦?葉子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迅速走下樓梯,馬上找到鍾靈,讓他趕快補製一個代表證給毛主席戴上。
鍾靈受命後,立即跳上一輛吉普車,返回到中南海的工作室,在一張紅綢條上手寫“毛澤東”三個仿宋字,又迅速給三個字噴上金粉,沒有等墨幹,就跳上汽車,趕到天安門城樓時,毛澤東已走了一大半台階了。
鍾靈二話沒說,風風火火地跑上去,把小綢條交給了葉子龍。葉子龍急忙幫毛主席把紅綢條別在胸前。
參加政協的代表出入證和參加開國大典的證章,是書法家鍾靈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設計的。
鍾靈為政協代表出入中南海設計的證章,是圓形的,中間有一顆紅五星,分紅、黃、藍三種漆色。其中紅色最機密,可以隨時出入中南海各個角落;黃色可以到勤政殿;藍色隻能到懷仁堂。
設計這些證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到工廠定型趕製出來時,政協會議快接近尾聲了。
中央秘書長在天安門主持開國大典
下午三時整,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準時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
播音員丁一嵐的實況播音已經開始:“毛主席來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
頓時,天安門廣場上密集的人群沸騰起來,歡呼起來。
廣場上,聚集著工人、農民、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市民和城防部隊。
從天安門城樓遠遠望去,廣場上那無數麵翻卷的紅旗和標語彙成一片波浪起伏的紅色的海洋。
紅旗下麵,穿著各種顏色服裝的隊伍顯得五彩繽紛。人們都在以激動、喜悅、迫切的心情等待著一個偉大的神聖時刻的到來。
天安門城樓下,金水橋兩邊各搭起了一座高台。其中一座是開國大典的指揮台,另一座是蘇聯代表觀禮台。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開始在麥克風前招呼:
“大會全體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是首都全體軍民各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舉行大會。現在準備開會,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同誌宣布大會開始。”
廣場上,沸騰的人聲很快靜寂下來了。
一位高高的個兒,滿頭銀絲,戴副眼鏡的老者走到了麥克風前。他,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
林伯渠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元老,他曾跟隨孫中山堅持革命鬥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自己新的革命曆程。延安時期,他已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是中共黨內的五老之一。
林伯渠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正式開始。
隨後,毛澤東主席走到麥克風前,用他那帶著濃重的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軍樂隊立即奏起了莊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雄壯的樂曲,在天安門上空回蕩著。
國歌聲中,毛澤東開始按動電鈕升起國旗。
天安門整修工程負責人和旗杆設計者林治遠奉命站在毛澤東身旁協助升旗工作。升旗電鈕設置在一個三角架上。經工作人員指點,林治遠把三腳架放到了毛澤東所站立的地方。
當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時,林治遠站在毛澤東的左側,悄悄地說:“請把電鈕向左轉動一下就可以了。”
毛澤東轉動電鈕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麵國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
莊嚴鮮豔的五星紅旗升起來了。
她升起的是中華民族的自尊,升起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她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和顯示: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隨著國旗的升起,天安門廣場上,人聲沸騰,彩浪翻滾,歡聲如潮。此時此刻,多少人為此而激動,為此而自豪!
當廣場上30萬人肅立致敬,注視著五星紅旗徐徐升起的時刻,54尊山炮齊放了28響。在禮炮聲如同報春的驚雷,在天宇間回響激蕩,震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把開國大典上偉大、莊嚴、團結的氣氛進一步推向了高潮。
據說,54尊禮炮表示當時已知的我國54個民族,28響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鬥的28年曆史。
開國大典的禮炮來自一支英雄的部隊。1949年8月1日,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把第一麵八一軍旗授給了他們。
國外一些國家在舉行慶典活動時,一般鳴禮炮21響,就是最高的禮儀。在政協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說禮炮要放28響,有人提質疑。
毛澤東在散步時,正好碰上了參加開國大典籌備工作的華北軍區作戰訓練處處長唐永健,對他說:“你給我起草個報告怎麼樣?”
“主席,您說。”唐永健二活沒說,欣然從命。“你起草一個關於禮炮28響的說明。”
很快,唐永健起草好了一份說明報告,呈送上去了。
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後,在上麵用鉛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開國大典上,禮炮隊由108尊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一組發射,輪流作業,以縮短每響之間的間隔時間。所以,人們習慣上仍稱54尊禮炮。
108尊禮炮一字形擺開,背倚天安門廣場,靠在一截古牆邊,位置在前門附近。兩分半鍾之內,28響無頭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建國之後,在開國大典上鳴放過的山炮被收藏到博物館作為陳列的文物了。
共和國主席在城樓上莊嚴宣告
升旗和禮炮響過之後,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用濃重而激昂的湖南口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他說:
自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政府背叛祖國、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戰爭以來全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幸賴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人民援助之下,為保衛祖國的領土主權,為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爭取人民的權利,奮不顧身,英勇作戰,得以消滅反動軍隊,推翻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
此時此刻,毛澤東主席似乎眼前浮現了往昔的一幕:
他想起了帶領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情景……
他想起了在延安窯洞指揮全國抗日戰爭的情景……
他想起了冒著生命危險,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實現抗戰勝利後的和平、民主,毅然坐飛機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情景……
他想起了在蔣介石發動全國規模的內戰後,轉戰陝北的艱苦鬥爭……
他想到了在西柏坡運籌帷幄,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150萬國民黨軍隊的緊張歲月……
如今,無數革命誌士和先烈追求的幸福、光明,已經來到了,這位偉人怎能不激動呢?
廣場上一片歡呼聲。
毛澤東繼續用洪亮的聲音,對著麥克風說道:
現在人民解放戰爭業已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全國大多數人民業已獲得解放。在此基礎上,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國外華僑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們所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業已集會,代表全國人民的意誌,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決定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30萬人的歡呼聲中,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於本日在首都就職,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檢察署檢察長,並責成他們從速組成各項政府機關,推行各項工作……
毛澤東在公告中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這表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建國初期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共同綱領是一份具有國家憲法地位和作用的文件。起草這份文件是籌備建國過程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最後,毛澤東以不容置否的堅定語氣宣布:
向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特此公告。
當毛澤東主席宣讀這一公告時,天安門廣場上,密集的人群裏,響起一遍又一遍的掌聲、歡呼聲。
毛澤東宣讀的這篇公告,標誌著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古老的天安門將煥發出青春的光彩,成為人民共和國的一副美麗的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