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長辛店的工人宿舍區,幾乎家家戶戶都亮著燈。人們沉浸在無比幸福的興奮之中。
10月1日淩晨兩點,參加開國大典的工人分乘兩列貨車向北京城進發。
一路上,雖然大家席地而坐在運貨的槽車上,但人人都覺得特別舒服,歡聲笑語滿車廂,兩車之間互相拉歌的歌聲此起彼伏。這邊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歌聲剛落,那邊又唱起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嘹亮的歌聲,在夜空中聽起來十分嘹亮。歌聲震蕩原野,劃破夜空,迎來大地的黎明。
天蒙蒙亮時,火車緩緩駛進了北京前門火車站。
工人們高舉著標語,手揮著彩旗,排成八路縱隊,浩浩蕩蕩地向天安門廣場進發。隻見人人抬頭挺胸,高呼口號,豪情滿懷。
工人隊伍中的鑼鼓隊更是拉開了架式,鼓足了勁,敲打起來。似乎古老的京城也隨著這鑼鼓聲更加年輕了。
東方露出了朝霞,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把天安門城樓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光,也照得工人的臉上更加笑容可掬。
在當天下午的閱兵式後,波瀾壯闊的群眾遊行開始了,工人隊伍走在群眾隊伍的最前頭。
他們沿途一路高呼口號,隊伍所到之處,一片掌聲。
歡天喜地的聲浪,遮天蔽日的紅旗,整個北京城沸騰了,整個中國崛起來了。
工人們興奮不已,他們胸中有千言萬語,但隻用了三句口號呼喊出了自己心中全部的感情和美好的願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中央人民政府萬歲!
毛主席萬歲!
京郊農民走進天安門
在天安門廣場上的農民隊伍中,有一支隊伍是北京南苑農民組成的。
北京南苑區是在1948年12月解放時建立的。隨後隸屬於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人民民政府管轄。
剛剛解放的農民們,十分感謝共產黨和毛主席給他們帶來了翻身和幸福。他們獲得了土地、農具和房屋。田野上充滿著歡樂,響徹著嘹亮的歌聲。農民們的勞動幹勁和生產積極性十分高漲,決心多打糧食,支援解放軍,支援國家。
1949年9月底,南苑區委專門召開會議,組織農民代表參加開國大典。
全區參加開國大典遊行名額有1000多人,其中80%以上是翻身解放後的農民,其餘的是機關幹部、教師、工商業者、醫務人員等。
參加開國大典遊行人員的名額數字,很快分配到各村和各個單位。與此同時,又把抽調的幹部分配下去,每個村一至二人,負責傳達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注意事項和要求,審定參加的人員,以及參加慶典和遊行的領隊等。
此後,各村和各位迅速到達所分配的地方,召集會議、研究方案、組織隊伍。
南苑區的最東南邊緣,有一個小村莊,叫石太莊村,有著光榮的鬥爭曆史。它是我黨建立的大興縣抗日民主政府五聯區主要的活動地區,建立黨的組織也比較早。
9月30日下午,石太莊村在研究誰去參加開國大典遊行時,年過花甲的老黨支部書記焦玉海首先報名要求參加。大家關心他,擔心他年歲太大,身體吃不消,都紛紛勸阻他不要參加,把名額讓給別人。
但怎麼說他,他也不同意。他很有感情地說:“正是因為年歲大了,趁著身體還可以時,參加開國大典去看看毛主席,看看中央和國家的那些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再也用不著擔心日本鬼子的討伐,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今後要跟著黨建設新家園,我怎麼能不去呢!”
他參加開國大典儀式,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回家後,他經常在黨員會、幹部會、群眾會上講述開國大典遊行的盛況,述說毛主席怎樣向遊行隊伍招手等,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他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最高興的一件事。
南苑區的小紅門村在研究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人員時,村長王盛斌提議說:“在摧毀偽保甲,建立村政權,動員偽軍、警、憲人員登記,收繳社會上的槍支彈藥等工作中,村裏的小青年們出力不小,這回讓他們多去些人。”
這個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讚同,並決定讓青年團的村支部書記馬春榮為帶隊人之一。30多名準備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青年人,個個喜出望外。他們找來鑼鼓,在村政府門前的廣場上敲打起來,一邊唱,一邊跳。村裏很多人都來圍觀,天已經很晚了還不離去。村幹部孫鳳寶、李月亭、黃寶貴等勸說他們回去休息,磨破了嘴唇也說不動他們。
直到深夜12點多鍾了,小紅門派出所所長高謙和村裏主要幹部以及治保委員會人員,研究節日保衛工作散會後,出來勸他們說:“你們應該趕快回去休息,明天好有精神參加遊行,因為時間已經不早了。再說你們也不能就這樣去接受毛主席的檢閱呀!要換上幹淨的衣服,還要讓家裏人給做點幹糧帶上,好在路上吃。”
經他這麼一說,這些人才回家去休息。
在村幹部會上研究時,確定第二天早晨六點鍾集合,七點鍾從小紅門村出發,以區裏來的同誌的手表時間為準。
然而不知道是哪一位心急的人做了手腳,把手表的時間往前撥了兩個多鍾頭,有些人剛回到家,還沒來得及脫衣躺下睡一會兒,就聽到有人在街上喊:“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同誌集合了!趕快到村政府集合!”
這時,天色還很黑,可是那手表的指針一點也不錯。沒一會兒工夫,準備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人員,一個不差的全部到齊,每個人都穿上了整齊、幹淨的新衣服。經檢查,每一個人都合乎要求。
於是大家整隊出發。當他們到達指定地點時,還沒有別的單位來。他們搶了個第一。隨後,才聽到歌聲、哨聲和“一、二、三、四”的口號聲,知道別的村的隊伍也來了。
當時,南苑區政府對參加開國大典遊行隊伍安排是:10月1日上午9時,在永定門外侯莊集合,10點鍾到達指定地點――天壇西門;南苑鎮以北各村的隊伍,步行到侯莊;南苑鎮以南各村的隊伍,因路程較遠,8時前到南苑火車站,坐火車到永定門,再到侯莊集合,遊行結束後,再回永定門坐火車開往南苑。那次所坐的火車是沒有頂棚,隻有槽幫的大敞車。那些沒有出過遠門,沒有坐過火車的農民,上了火車以後,滿懷喜悅的心情直挺挺地站在車廂裏,從心眼兒裏高興。帶隊同誌怕車啟動後摔著人,讓大家坐下,可誰也不肯坐下,都想看看四周的景色。火車到達了永定門車站,又整隊趕到事先安排好的彙合地點。
時間還沒到9點,各村參加開國大典的遊行隊伍已經陸續到齊。
為了提前到達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報到地點,在清點人數後,便集合隊伍出發了。當到達天壇西門時,那裏已經有很多的人。
10點鍾,南苑區參加開國大典的隊伍準時在市裏同誌的指揮下,跟隨其他單位隊伍的後麵,往北向珠市口進發。
到達珠市口後,往東到磁器口又往北,進崇文門到東單,從東單再往西到了東三座門,就在東三座門西邊,長安街路南,這才算到了指定的位置。
就這一段不遠的路程,就足足花了3個小時,快1點時才到達。因為路上遇到許多參加遊行的隊伍,走走停停,有時又要跑一段。一切都要按計劃行事,哪個單位在前,哪個單位在後,誰在左誰在右,都有一定的次序,一點都不能錯位,完全聽從指揮進入大會會場。
在下午遊行時,南苑區的隊伍走過天安門前,人們不停地振臂高呼:
“毛主席萬歲!”
“中國共產黨萬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歡呼聲此起彼伏,在天空中震蕩著。
人們在歡呼的同時,兩隻眼睛凝視著天安門城樓上,淚水迷住了眼睛,就趕緊把它擦掉,隻想清清楚楚地看看偉大領袖毛主席,看看中央其他領導同誌。
為了能夠仔仔細細地多看兩眼,人們在天安門前站著不走,擠成了一團,有人的鞋子都被踩掉了,等工作人員催著讓走時,一看隊伍已經走了很遠,趕緊跑著去追趕隊伍,又有的人把鞋子跑丟了。
最後,隊伍已經離開天安門很遠,長安街上的西三座門都過了,大家還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希望能再看到毛主席一眼。
就在群眾遊行隊伍通過天安門時,善解人意的毛主席,在天安門的城樓上,從中間走到東頭,又從東頭走到西頭,頻頻向遊行的群眾招手,揮帽致意。在人們高呼“毛主席萬歲”時,他舉帽高呼:“人民萬歲!”
毛澤東那純正渾厚的湖南口音從擴音器裏傳出,聽得清清楚楚。
有些愛動腦筋、愛琢磨事的人事後提出,遊行群眾高呼“毛主席萬歲”時,毛主席為什麼高呼“人民萬歲”?有人回答說:“是毛主席要求人們把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保證江山永不變色。”
大家一致讚同這個意見,認為這種分析有道理。
天安門前一步三回頭
在參加開國大典的30萬人中,有一支人數很多的學生隊伍。
對於北京的學生來說,天安門太熟悉了。他們過去在這裏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多次鬥爭。雖然國民黨的大刀隊,天天乘著大卡車,揮舞著大刀,殺氣騰騰地在大街上橫衝直闖,呼嘯而過,瘋狂鎮壓學生運動。但是,大家互相鼓勵和安慰:
“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天馬上就要亮了。”
盼啊盼,終於盼到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從西直門進了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學生跑到街上,唱啊,舞啊。《解放區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響徹城區的每一個角落。
此後,學生們參加了北京市的清潔衛生運動,為整修天安門多次進行了義務勞動。
開國大典前夕,北京各大學的校黨支部和團組織,積極安排團員和進步同學,準備赴天安門參加開國盛典。
當時,北京有12所大學,參加開國大典達幾千人。
10月1日,當天剛剛蒙蒙亮,東方露出第一線曙光時,準備參加開國盛典的同學早早地就起床了,等著集合號令。
早上7時一過,學生會負責人就把隊伍組織好,拉出校門,開赴天安門。幾千名學生集合在西樹林裏等待著遊行。
當時,天安門前沒有寬大的廣場,更沒有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及紀念碑。現在紀念碑和紀念堂的地方是一片小樹林。
大家到了鬆林以後,拉開了隊伍,不停地唱啊,跳啊,一遍遍地唱《東方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大家手舉酸了,嗓子唱啞了,仍不停下來。
鍾聲響了三下,時間已到下午3點整,開國大典盛會開始了。大家翹首向天安門望著,指著說:“這是毛主席,朱德總司令,那是劉少奇,周恩來。”
還有誰?大家沒見過相片,認不得。互相猜著、問著。忽聽得禮炮震天動地響起,大家默默地數著一聲、兩聲、三聲……共28響。為什麼是28響?大家你望我、我瞧你,誰也回答不出來。
一個曆史係的學生驀然領悟道:“28響是象征著中國革命走過了28年的艱難曆程。”
有人說:“還是曆史係的有學問。”
在國歌聲中,大家看到第一麵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站在隊伍中,大家心如潮湧,激動萬分,默默地想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屈辱日子一去不複返了。饑餓、內戰不會再有了。我們大學生也不會再過畢業就是失業的日子了。這是多麼來之不易呀!”一邊想著,一邊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一邊高呼著口號,一邊走過天安門。
大家一步一回頭,視線久久不肯從天安門離去。直到位於長安街石碑胡同口附近的西三座門才罷休。
遊行結束後,大家又準備參加當天晚上的遊燈晚會,便興致勃勃地折回到西樹林,等待著夜幕降臨。
天漸漸地黑下來了,提燈遊行開始了。
廣場上,數萬人每人手中提一個紅紙燈籠向天安門走去。九路隊伍,一路接一路。人人手提燈籠,高低錯落,遠遠望去,宛如一條蜿蜒蠕動的五彩繽紛的火龍。
活潑的大學生,邊走邊踩著歌曲的拍子,舞著手中的紅燈,像是跳龍舞。
大家跳著,舞著,一直到了很晚。
當天晚上回家後,大家徹夜未眠。回味起開國大典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情景,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縷晨曦。
遊行隊伍的訓練
開國大典上的群眾的遊行隊伍,是經過預先演練的。
開國大典的方案中,既有閱兵典禮,也有群眾隊伍的遊行。隨著大典的一天天臨近,軍隊在加緊訓練,參加大典遊行的群眾也抽空演練了幾次。
軍隊是訓練有素的隊伍,如果說他們的訓練很不容易的話,那麼群眾隊伍的演練就更難了。
第一次演練時,幾十萬人聚集在天安門。由於夜晚光線很弱,雖然廣場已安裝了三排24盞普通燈,圍牆的幾個門洞也裝上了吊燈和彎燈,甚至還有探照燈,但幾十萬人一練,隊形很快就亂了套,人與人亂擠在一起,誰也沒法到自己的位置。
擔任閱兵總指揮的聶榮臻見到這種局麵,發愁了。他對負責組織群眾遊行的蕭鬆說:
“這樣太亂了,不行,還要另想辦法才行。”
蕭鬆又急又煩,感到圖紙上設計的隊形隻能紙上談兵,拿來一用就亂。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用石灰漿規劃場地,編號碼,確定哪支隊伍站在哪一號磚上,如同戲院的座位一樣,按號入座。
這一主意果然行之有效。從此,天安門廣場上的方磚都編上了號碼。
為了遊行時指揮的便利,廣場上設有三個學生分指揮站、三個工人分指揮站以及一個市民分指揮站。各站都有電話通向總指揮部。
大會總指揮部則設在天安門前麵的東側。
在天安門西側則專門設有學生機關工人聯合分指揮部。
整個會場的指揮係統十分嚴密。
參加遊行的各單位還推選出領隊一人,副領隊若幹人。領隊和副領隊的左臂上都帶著紅色袖章。
領隊還要填一張簡單的表格。寫上單位名稱,參加大會的人數和領隊本人的姓名。
在進入會場時,領隊必須把表格交給入口指揮部。
這樣一統計,最後的得出參加開國大典的人數達30萬。
為了保證這30萬人在廣場上能秩序井然,有條不紊,總指揮部製訂了一份《入場須知》。其內容大致有:不帶鑼鼓、不化妝、不組織秧歌隊。隊伍迅速向會場行進;隊伍入場後,要聽從指揮;由糾察或聯絡員領隊入場,到達指定地點後,應即整理隊伍,嚴守程序,不得任意離隊。
自行車不得入場;各單位自備幹糧和飲水;除規定攜帶武器者外,其他人一律不得攜帶武器;如有臨時事件發生,應保持鎮定。糾察員負責維持秩序,聽候指揮部處理;注意衛生,不得在會場隨地大小便……
《入場須知》共規定了15條,確實考慮得很周到。
然而,考慮得再周到的事往往也會有疏漏之處。
北平第一任市委書記彭真在考慮開國大典上群眾遊行問題時,就發現了一個漏洞。
那是在開國大典前夕,天安門城樓上的休息廳裏正在召開一個各方代表大會,討論參加慶祝的各單位人數、成幾路隊形等問題,也研究了入場須知。
會議快結束鼓掌時,彭真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遊行隊伍走過天安門後,在西三座門那裏散了攤子,怎麼處理?”
其他人誰也沒考慮到這個問題,沒有想到通過天安門後群眾中存在的鬆懈心理或留戀心理。
大家一聽彭真的話,真感到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前麵的人把路堵死了,後麵的人走不動,都擁擠在天安門,豈不把整個開國大典弄得亂套了嗎?
見大家發愣,彭真打了個手勢,說:“我說應該這麼辦,即在東西兩側三座門要分別派人把守。特別是西三座門,要派責任心強的人。隊伍一出西三座門,就要督促他們跑步疏散。”
彭真講完後,當即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華北軍區司令部參謀長唐延傑。唐延傑則委派作訓處副處長王文治帶一個參謀去執行這個任務。
開國大典那天,果然發生了彭真所預料的情況。多虧事先有準備,不然,遊行隊伍非滯塞於天安門城樓下不可。
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誕生
人民共和國國徽,高高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顯得無比莊嚴。
國徽,是一個國家特征的重要象征。
在征集國歌、國旗和國徽的方案中,新政協籌備會共收到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然而,投稿者將國徽誤為國標,因此所有投稿者繪的都是和國旗一樣的國家標記的所謂國徽圖案。
經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組員和專家審閱,認為絕大部分不能采用。
大家討論後,請張仃、鍾靈兩人重新設計了幾十個國徽圖案,印製成《國徽圖案參考資料》。
此後,第六小組成員和專家又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
但是,新政協籌備的時間很緊迫,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考慮到時間很緊迫和現在圖案不理想的情況,建議在這次大會上暫不決定國徽。
這個建議得到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的同意。
9月25日,毛澤東在會上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以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大家讚成這個意見。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新政協大會主席團的決定,仍由馬敘倫、沈雁冰和原新政協大會國旗、國徽、國都、紀年審查委員繼續擔任製定國徽的任務。
周恩來直接領導這項工作。
這時被邀請參加這項工作的專家還有清華大學營建係主任梁思成,建築學家林徽音、畫家李宗津和建築專家莫宗江、朱暢中、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汪國瑜、高莊、張仃、張光宇、周令釗、張正宇等人,由鍾靈負責聯係。
中南海的待月軒,是專家們經常討論和修改國徽圖案的地方。
在設計和製作國徽圖案的過程中,他們廣泛地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查閱和參考了國內外有關資料,擬出了一些草圖:
有人設計了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
有人設計了以天安門為主體加國旗五角星圖案。
梁思成等人設計了以民族形式“壁”為主要內容並以綬帶連接齒輪和麥穗的圖案。
上述三類圖案最後送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審定。
常委會討論研究後,認為都不恰當,並指示以周令釗等人設計的圖案為主加以修正,另製圖案。
隨後,梁思成、張仃、周令釗等專家根據政協常委會的意見,綜合各種設計圖案的優點,采用建築上的正立麵圖來表現天安門,同時移動華表的位置使圖麵顯得更開闊、更莊重。在顏色上基本上用紅、金兩色,以符合我國民間喜慶時的傳統習慣。
這個方案提交國徽圖案審查委員會討論時,得到了多數人的讚成。
周恩來綜合大家的意見,決定以這幅圖案為基礎繼續加以修改。他還建議將麥稻穗設計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會後,又由梁思成等人執筆,大家一起討論,經過反複修改繪製出一個既有中國特征,又莊嚴富麗、大家都滿意的國徽圖案。
1950年6月,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夏天到了。
新生的北京,夏日裏顯得勃勃有生機。
6月23日,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會議經審查,同意國徽審查委員會的報告,通過了國徽審查委員會所擬定的國徽圖案,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核準公布。
會上在審查國徽圖案時,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幅圖設計還不理想。
張治中說:“國徽的背景和大前門香煙的背景相類似,使人看了有不夠莊重的感覺。而且天安門是封建性遺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築物,而國徽則是永久性的,是否考慮用別的東西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