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朱德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向大家表示:人民解放軍是中國民主運動的最忠實的支持者,現在是新政協及即將成立的民主聯合政府的最忠實的支持者和堅定不移的柱石。他預祝新政協籌備會的成功和新政協會議的迅速召開,預祝獨立、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即將出現於世界。
勤政殿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在會上講話表示:新政協籌備會,是建設一個符合人民願望的新中國的開始,我們是以非常歡欣鼓舞的心情來參加的。我們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深謀遠慮地製定好共同建國綱領和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的方案。
民盟中央委員沈鈞儒在1946年參加過舊政協,現在又站在新政協籌備會會場的講台上發言,感歎說:“從舊的政治協商會議協議被蔣介石徹底撕毀,到今天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開幕之日止,足足經過了三年整的時間。這三年整的時間,是用千百萬人民的血與淚寫成的曆史,是中國的革命對於反革命進行最後清算鬥爭的曆史,同時也就是四億七千五百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及偉大人民領袖毛澤東先生領導之下爭取徹底解放的曆史。”
這位73歲的老人目睹了20世紀上半個世紀中國政壇所發生的一切,深感人民民主政權來之不易。他充滿信心地表示:“鈞儒和此次民盟出席代表以及全體盟員深深地相信:在中國共產黨和英明的人民領袖毛主席領導之下,在籌備會全體同人的一致努力之下,我們一定能夠勝利完成曆史所賦予我們的使命。”
郭沫若代表無黨派民主人士在會上講話。那奔放的情感、浪漫的氣質、優美的語言,完全體現出他作為一位詩人政治家的特質。他說:“舊政協是反動派做主體,反動分子占絕對多數;新政協是革命的民主勢力做主體,反動分子是一個也不會參加了。”
“因此我感覺著,今天的新政協籌備會的開幕,正好像在黑暗中苦鬥著光芒,以雷霆的步伐,冒出地平線上來了。”
“我不能不以滿懷的熱誠,慶賀這新生的太陽出土。我更不能不以滿懷的熱誠,慶賀這新生的太陽永遠上升,永遠不會下降。”
“這是規模宏大的新民族形式的史詩的序幕,是畸形兒的舊民主主義轉換到新民主主義的光榮的開始。”
1946年1月,郭沫若作為社會賢達出席了在重慶召開的舊政協。舊政協閉幕剛過十天,國民黨特務即襲擊了在校場口舉行的慶祝政協成功大會。李公仆、章乃器等民主人士被打得頭破血流,郭沫若也被歹徒抓住胸口,打得他眼鏡落地,額角紅腫,人也被推倒在地上,胸口還被狠狠踢了一腳……
然而,郭沫若並未屈服退讓。他對前來慰問的朋友們說:“我自己隻受了一點輕傷,算不了什麼,實現民主才是重要的事情。我身上還有許多血,我是準備第二次、第三次再去流血的的!”
郭沫若所盼望的民主,現在終於開始實現了,他怎麼能不激動而歡歌呢!
20萬人冒雨集會天安門
1949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12周年紀念日。
這一天,北平城,是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但是,北平20萬群眾卻冒雨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七七抗戰20周年並慶祝新政協籌備會成立。
這一天,雖然天公不作美,但會場還是布置得壯麗而輝煌。
天安門城樓上,高懸著七個大宮燈,插著30麵紅旗。
城樓上,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巨幅畫像。
在兩幅畫像之間,是一個巨大的紅星,遠遠望去,閃爍奪目。
會議在下午召開。廣場上人山人海。到會的20萬人中,有北平市黨、政、軍、民各機關團體及中共中央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等65個單位,以及各界市民。
為了紀念七七抗戰,大會首先鳴49響禮炮。
隨後開始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天安門廣場上,風雨聲,禮炮聲,樂曲聲,響成一片。
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通過了董必武、薄一波、聶榮臻、彭真、葉劍英、李錫九、許德珩、吳晗、韓卓儒、蕭明、李連山、張曉梅、錢瑞升、薛成業、許立群、古奇蹤、楊伯箴、鮑國寶、劉一峰等組成主席團。
然後,全體與會者起立,向抗戰中死難的烈士靜默致哀。
然後由主席團主席彭真講話。
接著,董必武、薄一波、葉劍英、李濟深以及沈鈞儒、許德衍、吳晗、蕭明等人在天安門城樓作了演講。
毛澤東、周恩來第一次登上天安門
說到毛澤東、周恩來登上天安門城樓的事,人們對此太熟悉了。這兩位領袖多少次登上了天安門?人們恐怕難以統計清楚。
但是,若問毛澤東、周恩來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呢?一般人可能回答不出來。要回答,也隻會回答他們是在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第一次登上天安門城樓。
毛澤東和周恩來並不是開國大典上第一次登上開安門的,而在此之前,1949年7月7日晚上9時20分就已登上天安門城樓了。
在毛澤東和周恩來來到城樓上後,天安門廣場上的20萬人頓時響起了連續不斷的歡呼聲:
“毛主席萬歲!”
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城樓上第一次聽到北平人民喊“毛主席萬歲”,他心裏十分激動和高興,馬上領著全體到會者高呼:
“中國人民萬歲!”
“全國人民團結起來!”
“打倒帝國主義!”
“建設新中國!”
在巨雷般的掌聲與口號聲中,毛澤東、朱德、沈鈞儒,分別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及新政協籌備會,接受大會獻旗。
接著,毛澤東在全場的熱烈的歡呼聲中,又領著大家高呼:
“全國人民團結起來!”
“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
“打倒帝國主義!”
“打倒帝國主義的走狗中國反動派!”
“召集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簽訂和平條約!”
“爭取全世界的和平民主!”
“全國人民團結萬歲!”
這時,雖然雨下得越來越大,但參加大會的20萬人卻情緒高昂地在大雨滂沱中跟著毛主席呼喊口號。
晚上十時半,宣布散會。但參加大會的人在傾盆大雨裏,在雄壯的軍樂聲中,在喧天的秧歌鼓聲中,高唱著,歡呼著。
662位政協代表產生的內幕
8月中旬的北京,氣候還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蟬兒在樹上不知疲倦地鳴叫著,樹葉被烈日炙烤得發蔫。人們不停地搖著扇子,驅趕身上的熱氣。
雖然氣候炎熱,但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小組的代表們仍照舊緊張忙碌地工作著。
隨著新政協召開的日期一天天臨近,他們的工作也就日益緊張。
8月18日,中南海勤政殿,新政協籌備會各單位首席代表會聚在這裏,座談關於參加新政協的代表名單問題。
出席會議的有李濟深、彭澤民、陳其尤、馬敘倫、周建人、張奚若等近30人。
當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的李維漢就《政協代表名單協商經過情形》發了言。
他說:“新政協任務大,籌備會規定了參加單位45個,另設一特邀單位,範圍很廣,這是由於:”
(一)此次會議是首屆會議,是一個曆史的總結的會議,故其範圍包括一切參加奮鬥的方麵,直到最後對地方性的和平解決有貢獻者均包括在內;
(二)這次會議要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要製定憲法性的綱領與組織法。由於整個革命戰爭的發展具備了今天的條件,在去年的情況下,召集像今天這麼大規模的會議是較困難的。今天革命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開這個包括各方麵、各地區,範圍很廣的會議,這是根據政治環境的發展和需要來決定的。
會場裏雖然悶熱,但仍是靜悄悄的,大家聚精會神地聽著李維漢對兩個月來新政協代表名單協商經過情形的報告。
商定參加新政協的單位及代表名額和名單,是一件很複雜、很繁重又繁瑣的工作。它由新政協籌備會第一小組具體負責。
第一小組組長是李維漢,副組長是章伯鈞。組員有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馬寅初、馬敘倫、彭澤民、曹孟君、譚平山、蔡廷鍇、陳其尤、聶榮臻、李立三、朱富勝、陳叔通、曾昭掄、許德珩、馮文彬、蔡暢、黃振聲、羅叔章、天寶、陳其瑗等人。秘書為於剛。
實際上,這項工作從1948年下半年就已開始。
在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口號,得到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響應。而且第一批民主人士到達解放區後,即商議於1948年底或1949年初在哈爾濱召開一個規模比較小的政治協商性質的會議,擬由30個單位,每單位6個人,共180人參加;然後再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新中國。
隨後,由於人民解放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所以原來的設想也就不能適應新的情況了,形勢的變化迫切需要召開一個具有更加廣泛的代表性和更加隆重的全國性大會,製定共同綱領,組織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
這樣,經過各方麵協商,決定在北平召開新政協,並由它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新的方案要求新的政協的陣容必須擴大,具有相當的廣泛性,足以代表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一切愛國民主力量的大團結。
1949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和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決定》。
這個決議確定,參加新政協的單位及其代表的名額,定為45個單位,代表名額510名。它包括:
黨派代表142人,其中中共、民革、民盟各16人;其他11個單位(中國民主建國會、無黨派民主人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人民救國會、三民主義同誌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分別為12人、10人、8人至5人不等。
區域代表102人,其中西北、華北、華東、東北、華中等解放區各15人;華南解放區8人;內蒙古自治區6人;北平、天津兩直屬市6人;待解放區民主人士7人。
軍隊代表60人,其中人民解放軍總部及海空軍共12人,第一、二、三、四野戰軍各10人;華南人民解放軍8人。
團體代表206人,其中中華全國總工會、各解放區農民團體各為16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全國工商界、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中華全國科學會議籌備委員會、全國教育界、全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海外華僑民主人士等單位各15人;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總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籌備會各12人;自由職業界民主人士和國內少數民族各10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上海各人民團體各為9人;宗教界民主人士為7人。
6月19日通過的這個決議還規定,凡參加新政協的各單位,其代表名額滿10人者,得推選候補代表2人;不滿10人者,得推選候補代表1人。候補代表得列席新政治協商會議。
另外,還確定除已列的45個單位外,另設一特別邀請單位,其代表資格、名額與人選,均由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委會商定。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後,籌備會工作小組在李維漢的組織下,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在8月18日的座談會上,李維漢還介紹說:“按照新政協的章程不能有反動分子參加,此為一原則性的界限,必須嚴格尊重。我們在工作中也極注意此問題,雖然現在的名單中,仍有個別的人,被人舉出帶政治性的材料,如果確切,自當送請其所屬單位考慮,我們希望參加的每一代表,不至有此種問題,名單最後還須請常委會考慮與選擇。”
“在上述原則下,我們盡可能照顧到各方麵,使能較適當配備。例如區域單位當中,中共和政府領導人,隻有一二人參加。其他名額,包括有工會、農民、婦女、文化、財經、私人工商業、民主人士等各方麵。軍隊單位高級領導人很少,盡量照顧到兵團的指戰員、戰鬥英雄及後勤衛生人員等,並注意起義的方麵;又如農民團體,照顧到各地區、待解放區,照顧各省的分配。關於華僑單位,我們同陳嘉庚先生商定,已照顧到各地名額的配備。又如少數民族的代表,實際上共有28位,按整個比例來說,還是少了一些……宗教單位原想物色一個天主教方麵的,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人。無黨派單位,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麵的代表,他們本身也是根據照顧各方麵的原則,來推選代表的。”
李維漢介紹完有關新政協代表名單協商經過情形後,參加座談會的各單位首席代表紛紛發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新政協籌備工作開展以後,全國各地各方麵要求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來函達28件之多。對此,新政協籌備會第一工作小組以及籌備會常委一一作了處理。
關於民社黨革新派是否可以參加新政協的問題,1948年10月高崗、李富春等同沈鈞儒、譚平山等民主人士商討時,就有不同的意見,因此沒有提出明確的意見。
1949年6月11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會上,各方麵對這個問題作了協商,認為民社黨革新派不宜作為一個政黨參加新政協。
6月中旬,民社黨革新派代表汪世銘自香港來到北平,通過李濟深、章伯鈞和陳叔通三人致函周恩來和李維漢,轉交了《民主社會黨黨內鬥爭經過》和《告全黨同誌書》,要求參加新政協。
在新政協籌備會全體會議期間,第一小組又研究了民社黨革新派的要求,提出了處理意見。
6月19日,李維漢在籌備會全體會上作了《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草案)》的說明,報告了第一小組的意見,指出民社黨革新派內確實存在民主分子,但就整體來說,確實成分複雜,不必作為一個單位參加政協,有必要參加的民主分子,可以考慮個別邀請。
6月22日,沙彥楷代表民社黨革新派自上海致電毛澤東和新政協籌備會,聲稱:“貴會公布出席新政協45個單位,竟遺漏本黨名次,深為駭異”“祈即增列本黨名次,以示公允,而重諾言,實民主前途之幸。”
6月27日,李維漢找到汪世銘,親自對他說:“民社黨革新派以其過去曆史來說,實在不算為一個民主黨派,直至去年提出‘五一’口號時,它還是動搖的。所以作為一個黨派來說,它現在應當結束。假如民盟同意,其成員可個別加入民盟。至於其中若幹民主分子可以由籌備會商量邀請其一二人參加。”
這次談話後不久,忽然發現了民社黨革新派出籠的《告全國同胞書》,內容很反動。
李維漢又找到汪世銘,當麵質問他:“民社黨革新派何以幹這樣的事?”
汪世銘顯得有點尷尬,回答說:“發表這份告全國同胞書的內情我不清楚。不過看了之後,我也感到這封告全國同胞書措詞太偏激,實為解決問題的阻礙。我往上海寫過信查問此事,但尚未得到回音。”
李維漢用嚴肅的語氣對汪說:“這份告同胞書不但內容反動,其本身也是民社黨革新派的一個反動的行動。如果你願意,希望能公開駁斥這份告同胞書上的觀點。”
後來汪世銘寫信進行了反駁,但駁的內容很少。
鑒於上述情況,新政協籌備會理所當然地拒絕民社黨革新派關於參加新政協的要求,並讓汪世銘向北平市公安局聲明其已解散。
為處理孫文主義革命同盟參加新政協的要求,中央統戰部特意與該盟負責人許聞天談話,許介紹了他們的反蔣鬥爭和態度的轉變,並且說他們已為此犧牲了不少人。
李維漢表示“孫盟”中的陳惕廬確實因反對蔣介石被殺了,但他過去也確實是有罪的叛徒;還有劉不同,直到去年下半年,還在南京寫文章,一麵罵蔣介石,一麵罵中共和毛主席。作為團體,“孫盟”最好是結束,可個別加入民革。
對少年勞動黨、光複會、中國民治黨、中國農民黨、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主進步黨等組織,籌備會也進行了慎重的考慮,進行具體研究和分別處理。
對以上組織、團體中有民主運動曆史,在解放戰爭中有實際表現並有一定代表性的民主人士,在他們的政治組織或團體宣告結束後,新政協籌備會邀請他們以個人身份參加新政協,有的則在聯合政府中作了適當安排。民社黨革新派的沙彥楷、汪世銘,“孫盟”中的許聞天、鄧昊明等,都是以個人身份被邀請參加了政協。少年勞動黨的安若定、光複會的周亞衛等,分別被安排為政務院參事等職務。1954年他們都被邀請為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新政協的籌備過程中,政治標準的把握是十分嚴格的。
參加新政協的各黨派單位共有14個。除中共及香港公開響應“五一”號召的十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外,依照標準又增加了九三學社、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三個單位。
九三學社成立於1946年。它在解放戰爭中積極參加了民主運動,並響應了中共的“五一”號召。因其總部在北平,直接處在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之下,不能公開發表聲明,所以直到北平解放時才提出來。但是,它在政治上和代表性上都符合參加新政協的條件和標準。
台盟是台灣愛國同胞組成的一個政治組織。它的主要成員參加和領導過1947年2月台灣同胞反對美蔣的“二二八”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於當年11月組織台盟,繼續進行革命活動,而且響應了中共的“五一”號召。台盟雖然是一個地區性組織,但它是台灣人民的一個革命組織,籌備會各單位一致同意台盟作為黨派單位參加新政協。
至於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青年的政治組織。它成立時間雖比較晚,但它的前身是青年救國會、民主青年先鋒隊、民主青年同盟等革命組織,對革命的貢獻很大,而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籌備會都一致讚成它作為黨派單位參加新政協。
另外,簡稱“小民革”的中國民主革命同盟,是一個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同中共有密切聯係、對民主運動做出過一定貢獻的政治組織。由於民主革命即將在全國獲得勝利,“小民革”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便於1949年9月17日發表聲明,宣告結束。
聲明說:“中國民主革命同盟,一個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秘密組成的革命團體,因為人民民主革命獲得了基本的勝利,曆史條件已經變更,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現在公開宣告結束。”
“現在,人民民主革命已經獲得基本的勝利,國內反動殘餘力量就要全部肅清,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即將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即將成立;本盟過去的曆史任務既已終結,原有的組織也就當然不必存在。在這光明、自由、民主、進步的新中國,本盟盟員都要參加廣大人民的各種工作隊伍,從事新時代的建設事業。”
“本盟中央委員會根據目前形勢和盟員的意誌,鄭重決議,自即日起宣告本盟的結束,並授權同人等代表本盟發表這個聲明。”
“小民革”結束後,大部分盟員參加了新政治學會,其領導人物絕大部分都分別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區域單位中被推選為代表,參加了新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