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1)(1 / 3)

陶庵夢憶序

此為張岱散文集《陶庵夢憶》之序。全文慨歎人生如夢,但作者仍然不能忘情於過去的美好生活,忍著饑餓,將其記載了下來。並且字裏行間,充滿了感情,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優秀的精神財富。

陶庵因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為野人〔1〕。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2〕。作自挽詩,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3〕。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實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4〕。饑餓之餘,好弄筆墨。因思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5〕。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仇簪履也〔6〕;以衲報裘,以苧報,仇輕暖也〔7〕;以藿報肉,以糲報,仇甘旨也〔8〕;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9〕;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10〕;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豔也〔11〕;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12〕。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13〕?遙想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誌林也。偶拈一則,如遊舊徑,如見古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14〕。餘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15〕。因歎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鍾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拓二王,以流傳後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16〕。

〔1〕陶庵:張岱自稱他的號。同“駭”。為野人,幾乎變成了野人,讓原來認識的人感到十分驚駭。

〔2〕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老朋友舊相識見到了我,好像碰上了毒藥猛獸,驚愕到仿佛要窒息了,不敢跟我接觸。

〔3〕作自挽詩,每欲引決:自己寫好挽詩,常常想自殺。視息人世:生活於人世。

〔4〕首陽二老:《史記·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張岱認為,伯夷、叔齊是因為在首陽山上確實因沒有東西吃而餓死的。恥不食周粟而死那是後人美化他們二人的話。直實:簡直就是。

〔5〕王、謝:王、謝是晉代兩大豪門貴族。後代用來指豪門貴族人家。罹(lí):遭遇到。

〔6〕以笠報顱,以蕢(kuì)報踵,仇簪履也:頭上戴笠帽,腳上穿草鞋,那是對過去戴簪子等貴重首飾和穿豪華靴子的報應。

〔7〕以衲報裘,以苧報,仇輕暖也:以破衣替代皮襖,以粗麻布衣替代苧麻細衣,那是對過去穿輕暖衣服的報應。

〔8〕以藿報肉,以糲報(zhāng),仇甘旨也:以豆藿之葉替代肉類食物,以粗劣的糧食替代精細的糧食,那是對過去享受甘甜美味的報應。

〔9〕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草席替代溫暖的床,以石頭替代柔軟的枕頭,那是對過去過於享受溫暖柔美生活的報應。

〔10〕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用草繩編做門,用壇子口當窗戶,那是對過去居住高燥涼爽高檔房屋的報應。

〔11〕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豔也:灶煙熏目,糞臭撲鼻,那是對過去享受香豔生活的報應。

〔12〕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出門要靠雙腳步行,肩上親自背負重物,那是對過去出門便坐轎和有隨行仆人服務那種奢侈生活的報應。

〔13〕黍熟黃粱,車旅蟻穴:比喻人生如大夢一場。唐代傳奇《枕中記》寫盧生在邯鄲旅舍中做了一夢,夢中封官拜相,榮耀異常,夢醒過來,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還沒有煮熟。唐代傳奇《南柯太守傳》寫淳於棼在槐安國當駙馬,封了高官,享盡榮華富貴,夢醒後發現所謂槐安國,不過是大槐樹中的一個螞蟻洞。

〔14〕鹿鳴宴:考中舉人後的慶祝宴會叫鹿鳴宴。《漢語大詞典》:“亦作‘鹿鳴筵’。科舉時代,鄉舉考試後,州縣長官宴請得中舉子或放榜次日,宴主考、執事人員及新舉人,歌《詩·小雅·鹿鳴》,作魁星舞,故名。據《新唐書·選舉誌上》載:‘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15〕雕蟲:比喻不足稱道的小技藝,常指寫作詩文。

〔16〕邯鄲夢斷,漏盡鍾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拓二王:明代湯顯祖的《邯鄲記》劇中,寫盧生在臨死前還不忘身後名,仍寫奏表給皇帝,說要摹寫王羲之父子的書法。漏盡鍾鳴:即夜盡天明,比喻生命結束。舍利:僧人去世火化後骨頭中礦物質的凝成物。佛教徒認為此物有靈性,作為神物供養。

此文雖滿紙感傷,但又用西陵腳夫和中舉書生兩則笑話自嘲自解,從而使此文充滿了幽默感。引發讀者去沉思、去體會作者的言外之意。

鍾山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全文詳細記載了明孝陵墓穴和祭祀的情況。

鍾山上有雲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1〕。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各誌其處,藏袖中〔2〕。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誌公和尚塔〔3〕。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輦之,不起。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奉香火,舁靈穀寺塔之〔4〕。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陵寢定,閉外羨,人不及知〔5〕。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殿一,後山蒼莽而已。壬午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6〕。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麵龍,甚華重。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7〕。稍咳,內侍輒叱曰:“莫驚駕!”近閣下一座,稍前,為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後妊為己子,事甚秘〔8〕。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極簡陋。朱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東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箸瓶二,杯二;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9〕。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太常官屬至,牛正麵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所〔10〕。已,舁至饗殿。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雲〔11〕。

戊寅,岱寓鷲峰寺,有言孝陵上黑氣一股,衝入牛鬥,百有餘日矣。岱夜起視,見之。自是流賊猖獗,處處告警。壬午,朱成國與王應華奉敕修陵,木枯三百年者,盡出為薪,發根,隧其下數丈,識者以為傷地脈、泄王氣,今果有甲申之變,則寸斬應華亦不足贖也〔12〕。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歲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麥飯,思之猿咽〔13〕。

〔1〕鍾山:在今南京市。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鍾山,在江寧府城東北朝陽門外(舊《誌》:在城東北十五裏),諸葛武侯所雲鍾山龍蟠者也。一名蔣山(吳大帝祖諱鍾,因改曰蔣山,以漢末秣陵尉蔣子文逐賊有功,死,葬於此,因名),亦曰金陵山,亦曰北山,一名紫金山(庾闡《揚都賦》謂時有紫金,故名)。山周回六十裏,高百五十餘丈,負北麵南。其東則達青龍、雁門諸山,北連雉亭山(青龍山,在今江寧府城東南三十五裏。雁門山,則在城東南六十裏。雉亭山,在城東北四十裏,一名騎亭山),西臨青溪山,南有鍾浦水,流入秦淮。”

〔2〕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劉誠意:劉基,字伯溫,青田人。明朝開國功臣,六十五歲時被胡惟庸毒死。《明史·劉基傳》稱:“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徐中山:徐達,字天德,濠人,明代開國功臣。《明史·徐達傳》稱:“達少有大誌,長身高顴,剛毅武勇。太祖之……號令明肅,城中宴然。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太祖大悅,拜達大將軍……尋拜征虜大將軍,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善拊循,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嚴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湯東甌:湯和,字鼎臣,濠人,明朝開國功臣。《明史·湯和傳》稱:“…幼有奇誌……和沉敏多智數,頗有酒過……(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東甌王,諡襄武……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泄。”定寢穴:確定墓穴位置。各誌其處,藏袖中:各自寫好自己所選的位置,藏在衣袖中。

〔3〕梁誌公和尚:梁代高僧保誌,俗姓朱,圓寂後葬於鍾山獨龍阜。

〔4〕舁(yú):扛抬。靈穀寺:《皇明寺觀誌》:“靈穀寺在應天府鍾山東南,晉建,宋改太平興國寺,洪武年徙建於此。”

〔5〕閉外羨:關閉外墓道。羨,通“延”。

〔6〕簿太常:主領太常的職務。太常,主管祭祀禮樂的官員。中元: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舊俗為祭祀祖先的日子。

〔7〕去舄輕趾:脫去鞋子輕輕地走。

〔8〕成祖: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是癱妃所生,而不是孝慈皇後所生。

〔9〕杯棬:木製的飲器。太牢、少牢:牛、羊、豬三牲齊備的天子之祭叫太牢,僅用羊、豬的叫少牢。

〔10〕(xún)所:燙牛頭的處所。將祭祀用的肉放在湯中燙至半熟叫。

〔11〕魏國:魏忠賢。

〔12〕甲申之變:指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年),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明朝滅亡。

〔13〕思之猿咽:猿啼時嗚咽悲哀。想到這種情景,令人感到十分悲哀。

此文所寫明孝陵情況,為張岱所親見親聞,相當詳實。特別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成祖朱棣,是癱妃所生,而不是孝慈皇後所生,可以糾正《明史》中為孝慈皇後所生的錯誤記載。文章最後一段,將甲申之變與挖斷地脈聯係起來,相信風水迷信,乃是張岱的思想局限。

報恩塔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描繪了報恩塔建造的精致工麗和塔內舍利放光時的神奇景象。

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塔是也〔1〕。報恩塔成於永樂初年,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成之,其衣摺不爽分,其麵目不爽毫,其須眉不爽忽,鬥筍合縫,信屬鬼工〔2〕。聞燒成時,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編號識之。今塔上損磚一塊,以字號報工部,發一磚補之,如生成焉。夜必燈,歲費油若幹斛。天日高霽,霏霏靄靄,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煙繚繞,半日方散。永樂時,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餘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讚歎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3〕。

〔1〕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則報恩塔是也:中國最大的古董,要算得上永樂時期的大瓷器——報恩塔。報恩塔:《客座贅語·卷七》:“大報恩寺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地麵覆蓮盆,口廣二十丈六寸,純用琉璃為之,而頂以風磨銅,精麗甲於今古。中藏舍利,時出繞塔而行,常於震電晦冥夜見之,白毫燭天,自諸門湧出,戛戛如彈指聲。嘉靖庚申寺被火,並其護塔廓毀之,塔故無恙。至萬曆庚子中,其貫頂大木朽蝕者半,金頂亦欹斜矣。”《湧幢小品·卷二十八》:“報恩寺有琉璃塔及殿屋,皆莊嚴雄偉,蓋悉成祖宣廟財力成此。嘉靖四十二年二月雷震,一夕俱燼,僧房無恙,今皆化為酒肉場矣。塔燒琉璃磚為之,不可焚,今尚完好,惟踏級刓不可步。為級者九,登五六級,南中曆曆可指。鐵頂左欹,僧雪浪修之,乃複舊。雪浪,予及見之,偉長而美,有才氣,橫行南中。”《金陵瑣事·卷三》:“報恩寺佛殿盡焚,一塔尚存,斜向東北。萬曆庚子年,本寺講僧弘恩化緣修之,用萬金焉。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萬狀,令人目奪。既修之後,覺光彩頓少。”

〔2〕其衣摺不爽分,其麵目不爽毫,其須眉不爽忽:(所塑佛像)的衣服摺痕不差一分,臉麵眼睛不差一毫,胡須眉毛不差一忽。分:一寸的十分之一。毫:一分的百分之一。忽:一毫的百分之一。

〔3〕四大部洲: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的叫東勝身洲,南邊的叫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西邊的叫西牛貨洲,北邊的叫北俱盧洲。”

此文描繪極其精細確切,如寫塔內佛像塑造的精工,用“其衣摺不爽分,其麵目不爽毫,其須眉不爽忽”三個排比句,寫舍利子放光時的景像,用“天日高霽,霏霏靄靄,搖搖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煙繚繞,半日方散”等描繪句,均恰到好處。

天台牡丹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描寫了天台牡丹品種之多、綻放之盛和靈性之威。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其常也〔1〕。某村中有鵝黃牡丹,一株三幹,其大如小鬥,植五聖祠前。枝葉離披,錯出簷翤之上,三間滿焉。花時數十朵,鵝子、黃鸝、鬆花、蒸栗,萼樓穰吐,淋漓簇遝〔2〕。土人於其外搭棚,演戲四五台,婆娑樂神。有侵花至漂發者,立致奇祟〔3〕。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壽〔4〕。

〔1〕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其常也:天台山牡丹很多,大如兩手合圍,這是常見的。天台:浙江省天台山。拱把:指徑圍大如兩手合圍。

〔2〕鵝子、黃鸝、鬆花、蒸栗:均為牡丹的品種。萼樓穰吐,淋漓簇遝:花萼重重疊疊,競相綻放,簇簇擁擁,淋漓滿目。穰,眾多的樣子。

〔3〕侵花至漂發者,立致奇祟:稍微有一點侵害牡丹花的行為,立即會遭到(老天爺)的懲處。漂發:頭發的末梢,比喻極微小。祟:作祟。

〔4〕蔽芾(fèi):《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樹木茂盛、濃蔭覆蔽的樣子。這裏用作動詞,指覆蓋保護。

此文雖極短小,但對天台牡丹競相綻放的繁盛景象卻描繪得栩栩如生。

金乳生草花

此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一,記載了一位花農辛勤地種花、護花的事跡。

金乳生喜蒔草花,住宅前有空地,小河界之〔1〕。乳生瀕河構小軒三間,縱其趾於北,不方而長,設竹籬經其左〔2〕。北臨街,築土牆,牆內砌花欄護其趾。再前,又砌石花欄,長丈餘而稍狹。欄前以螺山石累山披數摺,有畫意〔3〕。草木百餘本,錯雜蒔之,濃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鶯栗、虞美人為主,而山蘭、素馨、決明佐之〔4〕。春老以芍藥為主,而西番蓮、土萱、紫蘭、山礬佐之〔5〕。夏以洛陽花、建蘭為主,而蜀葵、烏斯菊、望江南、茉莉、杜若、珍珠蘭佐之〔6〕。秋以菊為主,而翦秋紗、秋葵、僧鞋菊、萬壽芙蓉、老少年、秋海棠、雁來紅、矮雞冠佐之〔7〕。冬以水仙為主,而長春佐之〔8〕。其木本如紫白丁香、綠萼、玉、蠟梅、西府滇茶、日丹、白梨花,種之牆頭屋角,以遮烈日〔9〕。乳生弱質多病,早起不盥不櫛,蒲伏階下,捕菊虎,芟地蠶,花根葉底,雖千百本,一日必一周之〔10〕。癃頭者火蟻,瘠枝者黑蚰,傷根者蚯蚓、蜓蝣,賊葉者象幹、毛猥〔11〕。火蟻,以鯗骨、鱉甲置旁,引出棄之。黑蚰,以麻裹瞷頭捋出之〔12〕。蜓蝣,以夜靜持燈滅殺之。蚯蚓,以石灰水灌河水解之。毛蝟,以馬糞水殺之。象幹蟲,磨鐵線穴搜之。事必親曆,雖冰龜其手,日焦其額,不顧也〔13〕。青帝喜其勤,近產芝三本,以祥瑞之〔14〕。

〔1〕蒔:種植。小河界之:有小河(將花圃)隔開。

〔2〕趾:指花圃的範圍。

〔3〕欄前以螺山石累山披數摺:花欄前麵用螺山石頭堆成層遞的幾摺山坡。

〔4〕鶯栗:李時珍《本草綱目·穀部第二十三卷》:“罌粟,秋種冬生……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苔結青苞,花開則苞脫。花凡四瓣,大如仰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長一、二寸,大如馬兜鈴,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可煮粥和飯食。水研濾漿,同綠豆粉作腐食尤佳。亦可取油。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乃知古人不用之也。江東人呼千葉者為麗春花。或謂是罌粟別種,蓋亦不然。其花變態,本自不常。有白者、紅者、紫者、粉紅者、杏黃者、半紅者、半紫者、半白者,豔麗可愛,故曰麗春,又曰賽牡丹,曰錦被花。詳見遊默齋《花譜》。”虞美人:《賈氏談錄》:“褒斜山穀中有虞美人草,狀如雞冠,大而無花,葉相對。行路人見者或唱《虞美人》,則兩葉漸搖動,如人撫掌之狀,頗應節也。”山蘭:產於山中之蘭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又有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椏,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大破血,皆可用。”素馨: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素馨亦自西域移來,謂之耶悉茗花,即《酉陽雜俎》所載野悉蜜花也。枝幹嫋娜,葉似末利而小。其花細瘦四瓣,有黃、白二色。采花壓油澤頭,甚香滑也。”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五:“嶺外素馨花,本名耶悉茗花。叢脞幺麽,似不足貴。唯花潔白,南人極重之。以白而香,故易其名。婦人多以竹簽子穿之,像生物,置佛前供養。又取幹花浸水洗麵,滋其香耳。海外耶悉茗油,時於舶上得之。番酋多以塗身。今之龍涎香,悉以耶悉茗油為主也。”決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決明有二種:一種馬蹄決明,莖高三四尺,葉大於苜蓿,而本小末,晝開夜合,兩兩相貼。秋開淡黃花五出,結角如初生細豇豆,長五六寸。角中子數十粒,參差相連,狀如馬蹄,青綠色,入眼目藥最良。一種茳芒決明,《救荒本草》所謂山扁豆是也。苗莖似馬蹄決明,但葉之本小末尖,正似槐葉,夜亦不合。秋開深黃花五出,結角大如小指,長二寸許。角中子成數列,狀如黃葵子而扁,其色褐,味甘滑。二種苗葉皆可作酒曲,俗呼為獨占缸。但茳芒嫩苗及花與角子,皆可瀹茹及點茶食;而馬蹄決明苗角皆韌苦,不可食也。”

〔5〕芍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四卷》:“十月生芽,至春乃長,三月開花。其品凡三十餘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異。入藥宜單葉之根,氣味全厚。根之赤、白,隨花之色也。”西番蓮:《袁中道集》卷十四《西蓮亭記》:“此花名西番蓮,又名千葉蓮,每一朵其瓣層疊而不結實,人家多植之盆池中,未有栽於池塘,蔓衍數裏者,幾可呼為芙蓉湖。其蓋最高,綠騰一方,而雨至遝遝作朱鷺聲,甚可聽。予方修香光之業,故以西蓮名。”紫蘭:宋·王貴學《王氏蘭譜》:“花色淡紫,大似鷹爪,排釘甚疏。壯者二十餘萼,葉深綠,尾微焦而黃,好濕惡燥,受肥惡濁,葉半出架而尚抽,蕊幾與葉齊而未破。”山礬: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六卷》:“山礬生江、淮、湖、蜀野中。樹之大者,株高丈許。其葉似卮子,葉生不對節,光澤堅強,略有齒,淩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結子大如椒,青黑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染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茗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