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東部的 “颶風”(3 / 3)

洪水對房屋和農作物造成大麵積破壞,但是由於及時撤離,挽救了許多人生命。颶風"米切"造成11人死亡或下落不明。

哥斯達黎加盡管哥斯達黎加與颶風"米切"的南進的行進路線距離較遠,然而大雨造成了太平洋沿岸洪水暴發,許多人被迫撤離,總計7人死亡。

墨西哥在颶風"米切"到來之前,墨西哥已做好了充分準備。在可能受災的地區製定了撤離計劃,墨西哥紅十字會在尤卡坦半島駐紮了緊急事故救助隊。總計9人死亡,其中5人在事故發生時,正開車行駛在墨西哥西南部靠近危地馬拉邊界的塔帕丘拉附近,汽車從公路上被衝走。

災後重建颶風"米切"破壞程度如此之大、災難範圍如此之泛,以至受災最嚴重的國家災後重建需要幾年的時間。聯合國、美國國際開發署和許多非政府組織積極對受災國家給予救助。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和吉米。卡特參觀了受災地區後,鼓勵當地居民攜手重建家園。美國捐贈8000萬美元救助資金,並按比例縮減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所欠的國際債務;西班牙捐贈1.05億美元;瑞典表示3年內要捐贈3億美元。人道組織用飛機運來了大量食品、急救物質和生活用品。

颶風災難後,人們麵對滿目瘡痍的城市和痛失親人的悲哀感慨萬分。颶風"米切"顯示了大氣的巨大的破壞力,也顯示了城鎮、公路、橋梁和莊稼無法抗拒自然的能力。災難令人恐懼,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創傷都會漸漸撫平。災難使人們更加團結,悲痛過後,這股團結的凝聚力也會牢不可破。

1999奧裏薩邦風災

奧裏薩邦是印度最窮的邦之一,它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化和城市化十分有限,約有70%人(超過2500萬)以農業維生。其中有22%屬於表列部族和16%人屬於表列種姓。奧裏薩邦位於印度東海岸,海岸線長約500公裏,很難抵禦頻發的自然災害。

1999年10月14日“颶風”襲擊奧裏薩邦南部海岸,有50 餘人死亡,另有 1000多人受傷,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和基礎設施的破壞。過後不久,即10月29日,來了一場超級颶風。這次對於生活在奧裏薩邦的人們來說,恐怕是刻骨難忘的。颶風的侵襲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由於電力供應中斷,使得交通、通訊也完全癱瘓,布巴內斯瓦爾像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等待著外界的救援。

災區變成汪洋一片,有的村莊整個地消失了。在11月4日公布的消息中,表明颶風已奪去了3000多人的生命,而最終的結果很可能上萬。奧裏薩邦3500萬人口中,有1500多萬人受災,數以百萬計的人無家可歸。

在颶風過後,聯邦和地方政府立即組織開展救援工作。瓦傑帕伊總理稱這是一場“國家災難”,他在召開緊急會議之後,宣布撥款10億盧比救災,並命令軍隊伸出援手。但是由於鐵路和公路大多被衝毀,加之颶風引發大雨滂沱,胡衝亂撞的颶風仍維持在每小時70公裏的速度,這使救援隊伍難以接近災區。不得已政府用空投的方式向災區運送救援隊伍和物資,第一批5000人的救援軍隊於10月31日才抵達受災地區。

在疏散和救助受災平民的同時,印度軍隊還晝夜不停地向災區運送救災物資,但仍難以控製大局。饑餓的災民開始到處沿路乞討,更有些持棍惡徒在外地開往奧裏薩邦首府的公路上攔截救災物資、打劫店鋪。部分地區還出現了災民哄搶糧食的事件,運糧的貨車在數個地區被截停搶掠,隸屬印度食品公司的三個貨倉在幾日內就被洗劫一空。為避免瘟疫和傳染病的發生,也為使眾多在風災中遇難的生靈得到安息,帕拉迪普地方政府的官員決定將堆積在海灘的數百具屍體以印度教的方式點火焚毀。11月4日這天,帕拉迪普海灘聚集了黑壓壓的人群,衝天的火光寄托著人們對死難者的哀思,焚燒過後,這些死者的骨灰被傾灑在茫茫的大海中。

事實上,此次風災中的死難者多數為外地進城的勞工,他們來自貧困的山區,進城後無法找到安居之所,隻好在臨近海邊的地方搭建非常簡陋的工棚。這些工棚在颶風引發的巨浪中猶如紙屑,不堪衝擊,而他們也因不及逃離而輕易被颶風一卷,隨波而去。

民間立即組織誌願者參與1999年“世紀颶風”的救災工作,大致分為即時、短期、長期三個階段。

即時階段:民間組織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緊急食品救援,死屍的處理,臨時住所搭建,提供緊急醫療援助、廢棄物處理、居住所的恢複,心靈創傷安撫燃起重建的希望,颶風過後,奧裏薩的民間組織救災工作空前活躍。大約有40餘個國際和當地的民間組織建立了一個緊急救災網絡,叫做“奧裏薩減災救災機構”(ODMM)。該救災機構在奧裏薩首府設有控製室,與政府共享有關救災信息。早些時候成立的奧裏薩民間救災網絡,叫做“奧裏薩發展行動論壇(Orissa Development Action Forum) 在救災方麵也功不可沒。這些民間組織在上百個村莊中開辦了社區小食堂,為災民提供食品。它們這些組織為地方災後恢複活動,比如鄉村道路清障、校舍重建、清潔水源、處理屍體工作等提供食品。他們還與邦衛生部門一起開設移動衛生站,向由“颶風”引起的傷病者提供醫療援助。還向普通災民分發藥品,預防災後瘟疫的流行。

民間組織參與的重要工作是燃起災民生活的希望,了解其麵臨的挑戰。死亡和廢墟使災民意識到悲哀與絕望。據報道,在受災的村莊中絕望和心靈創傷比比皆是。所以,一些民間組織想使災民從絕望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組織了街道演出,有的還成立了心靈創傷康複中心,負責心靈創傷安撫。還有的民間組織成立了法律救援小組,幫助他們問政府索賠。奧裏薩減災機構還在邦首府建立了誌願人員中心,在埃拉薩瑪(Erasama)成立了誌願人員基礎營地。

永載史冊的卡利特娜颶風

盡管卡裏特娜風暴並沒有刷新死亡人數記錄,但是這場狂躁的颶風卻創下了不可匹敵的經濟影響。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場風暴是如何永久改變了新奧爾良和整個墨西哥灣海岸區吧。

2005年8月,麻煩開始在亞特蘭大市醞釀。這場風暴開始在巴哈馬群島附近形成,然後穿過佛羅裏達州半島南端。比起她將要帶來的一切,這場風暴在路過佛羅裏達州的時候要溫和多了。等到接近開闊水麵,她現出了本來麵目。卡裏特娜颶風像是要複仇似的迅速增長為5級強度。在登陸前的18個小時中,她減弱為3級。

但讓卡特裏娜颶風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巨大體積。在8月27日,卡特裏娜颶風幾乎擴大了兩倍,熱帶風暴從風眼向四麵八方吹出的風,在161海裏之外仍能感覺的到。當她在8月29日衝入墨西哥灣海岸區時,強度徘徊在3級上限附近,而颶風風眼距離新奧爾良市中心的最短距離僅為37公裏。

卡裏特娜颶風在一些地方以近30尺的高度聳入雲端,她對墨西哥灣沿岸區域造成的影響將永載史冊。巨大的風暴潮和年久脆弱的防堤波使新奧爾良和周邊地區遭受了嚴重洪災。80%的新奧爾良地區被洪水淹沒長達43天,在一些地方水深達6米,這也與一個月後出現的颶風麗塔有關,在此之後,最後一波洪水才撤退。

終於,世界聽到了卡裏特娜帶來的悲慘結局。卡裏特娜颶風引起了43起台風,這些台風席卷美國東南部。風暴直接造成4個州1500人死亡——路易斯安那州死亡人數最多。成千上萬的民居被破壞或毀掉。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的一些地方,因為風暴太過強烈以至於一些沿海社區全部被抹去。這些區域的石油鑽塔和其他設施噴射出成千上萬加侖石油。直接經濟損失幾乎無法估計,因為她帶來的影響非常複雜,涉及到失業、稅收損失還有遭受破壞的商業交易等財務損失。起初損失被估算為810億美元(通過保險損失來計算)。卡裏特娜颶風的總經濟損失最後被定為2000億美元,不過一些人預測當最終總額被披露出來,這個數字應該達到3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