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最長的河流上的災難:長江水災(3 / 3)

1998年夏季,中國南方罕見的多雨。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鋪天蓋地地壓向長江,使長江無須臾喘息之機地經曆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裏,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鬆花江、嫩江泛濫,中國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

長江洪水泛濫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遊圍湖造田、亂占河道帶來的直接後果。長江兩岸有4億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長江上遊森林覆蓋率為22%,由於不斷進行的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使兩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盡。四川省193個縣中,森林覆蓋麵積超過30%以上的僅有12個縣,一些縣的森林覆蓋麵積還不到3%。為此,長江流域180萬平方公裏土地中,有20%發生水土流失,每年喪失表土24億噸,每年從上遊攜帶下來5億噸以上的土砂順著長江流入了東海。由於年複一年的土砂淤積,長江的河床從多年前開始就已高出了地麵,成為繼黃河之後的又一條“懸河”。長江的“碧水”早已蕩然無存,其“渾黃”程度可以和黃河“媲美”。另一方麵,長江中下遊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則在迅速地萎縮著,洞庭湖水域麵積從1949年的4350平方公裏縮減到2145平方公裏,鄱陽湖在40年間縮小了1/5,還有數百個中小湖泊已經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這一切都是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

除此之外,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發的百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也有密切的關聯。厄爾尼諾的強大暖濕空氣帶來了強降水,造成長江流域洪峰不斷。緊隨著厄爾尼諾來的拉尼娜現象又使應當按期北移的副熱帶高壓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使一度相對緩解的長江幹流汛情再度緊張起來,以致長江全線告急。長江洪水泛濫和地球溫暖化之間的密切關聯使專家們不無擔心—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一倍的話,地球上的降水量將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與地球溫暖化狀況是並行進展的。

1998年的長江洪水無疑在向人們示警: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危機四伏,它隨時可以給人們帶來新的巨大災難。

1998年6~8月長江流域麵平均降雨量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為本世紀第二位。汛期,長江流域的雨帶出現明顯的南北拉鋸及上下遊擺動現象,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華南西部出現了入汛以來第一次大範圍持續性強降雨過程,總降雨量達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廣西東北部降雨量達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階段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長江上遊、漢江上遊和淮河上遊,降雨強度較第一階段為弱。

第三階段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長江中遊地區,雨量一般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東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達300~550毫米,局部超過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階段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長江上遊、清江、澧水、漢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峽區間和清江、漢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至2倍。

鬆花江上遊的嫩江流域,6月上旬至下旬出現持續性降雨過程,部分地區降了暴雨。7月上旬降雨仍然偏多,下旬又出現持續性強降雨過程。8月上中旬再次出現強降雨過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大暴雨,局部地區半個月的雨量接近常年全年的雨量。嫩江流域6~8月麵平均降雨量577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5毫米,偏多79.2%。鬆花江幹流地區6~8月麵平均降雨量49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03毫米,偏多26.5%。

此次洪災農作物受災1080.7公頃,成災728.1萬公頃,絕收251.5萬公頃;受災10169.2萬人,成災7094.7萬人,死亡人口2140人,傷病人口1522436人,緊急轉移1044.7萬人;倒塌房屋350萬間,損壞房屋732.萬間,死亡大牲畜175.7萬頭;直接經濟損失145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