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6月中旬,長江中下遊發生三次較大暴雨,曆時9天,雨季提前且雨帶長期徘徊於長江流域,直至7月底流域內每天均有暴雨出現,且暴雨強度大、麵積廣、持續時間長,在長江中下遊南北兩岸形成拉鋸局麵。8月上半月,暴雨移至長江上遊及漢江上中遊。由於在上遊洪水未到之前,中下遊湖泊窪地均已滿盈,以致上遊洪水東下時,渲泄受阻,形成了20世紀以來的又一次大洪水。百萬軍民奮戰百天,並相機運用了荊江分洪區和一大批平原分蓄洪區,才保住了武漢、黃石等重點城市免遭水淹,確保了荊江大堤未潰決。但洪災造成的損失仍然十分嚴重。受災農田4755萬畝,受災人口1888萬人,因災死亡3.3萬人,損毀房屋427.6萬間。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車。
1998年,長江又一次發生了全流域型特大洪水。洪水發生早、來勢猛。5月中旬,長江中下遊大範圍降雨,湘江中上遊和漢江中下遊降中到大雨;6月中下旬,長江中下遊大部分地區降中到大雨和暴雨,江河水位迅猛上漲,初步形成和長江上遊來水相互頂托之勢;6月下旬末,長江上遊和三峽區間發生持續數日的大到暴雨;7月2日,宜昌出現第一次洪峰,上中遊洪水相互遭遇,全流域型洪水從此開始。長江幹流接連出現8次洪峰。7月中下旬,中下遊水係的大洪水使洞庭湖、鄱陽湖迅速蓄滿,湖水位超過曆史最高水位,中下遊江段水位進一步抬升,上遊洪峰的來水使中下遊江段水位更加抬升。長江幹流沙市至九江江段,水位多次超過曆史最高水位0.55?1.25米;沙市水位曾3次超過1954年的曆史最高水位44.67米,最高達45.22米。從6月中旬至9月7日,長江幹流沙市、監利、螺山、漢口、九江水位超過警戒水位的天數長達57?76天,監利至螺山、武穴至九江江段超過曆史最高水位的天數長達40多天。宜昌、漢口水文站實測7、8月份洪水總量均超過1954年。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雖然洪峰次數多、洪峰水位高、持續時間長,但與20世紀前幾次特大洪水相比,造成的災害最小,耕地成災麵積4002萬畝,倒塌房屋81.2萬間,死亡1320人。
1998年長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從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陽湖連降暴雨、大暴雨使長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遊來水和潮汛共同影響,我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線超過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達9.90米。沿江蘇南地區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於沿江潮位高,內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內澇的嚴峻局麵。秦淮河東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曆史第三位;滁河曉橋站最高水位達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長江上遊幹流連續7次洪峰及中遊支流彙流疊加影響,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達82300立方米每秒,僅次於1954年洪峰流量,為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現最高潮位10.14米,居曆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續17天之久。鎮江站8月24日出現8.37米的高潮位,僅比1954年低1厘米,居曆史第三位。
這場洪水雖已過去,但各種議論紛至遝來,更有甚者將其歸於“人禍”。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雖然這場洪水量級大、涉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洪澇災害嚴重,但造成的損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
經分析,長江發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荊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對比表明,1998年洪水總體上小於1954年,在本世紀已發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長江中下遊洪水位大大超過了1954年的實測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①1998年分蓄洪量與1954年相比大量減小,1954年長江中下遊分洪潰口總量達1023億m3,而1998年隻有100億m3;②湖泊調蓄能力降低,建國以來,長江中下遊通江湖泊麵積減少約1萬km2,洞庭湖、鄱陽湖因淤積圍墾減少容積180億m3以上。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各級政府和廣大軍民全力搶險,奪取了1998年抗洪鬥爭的全麵勝利。總結經驗主要有:汛前準備充分;統一指揮、決策正確;軍民聯防,全力搶險;水庫調度,科學搶險;依法防洪,嚴格執法。災後反思,應抓緊做好以下工作:加高加固堤防,消除堤身隱患;加強河道整治,保持行洪暢通;建好分蓄洪區;做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抓緊建設防洪水庫;加強長江上中遊的水土保持;提高防洪現代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