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農民。我小時候是農民,後來因為學業優異,擺脫了農民身份,成了吃官飯的教師。先後有10年時間,我都參加秋收和夏收的農業勞動,對農民的艱辛和貧困了如指掌。我的親朋好友中很多是農民,後來雖然不再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民的命運依然關心。1986年我擔任小學教師,學生半數是農民子弟。1988年看到了麥天樞先生寫的報告文學《西部在移民》,對於西部地區的貧困有了些感性的認識,書中描繪的沒褲子穿的農婦見到總理和省委書記的窘境我永遠難忘。1995年春節,陝西電視台的《穿越貧困線》節目在春節期間采訪了幾戶過春節的農民,一瓶白酒、幾個蒸饃就可以過春節的鏡頭令人唏噓不已。當時的省長程安東流著眼淚看了這個節目,春節後在廳級幹部會上還給幹部們播放了一遍。程省長說,我們應該牢牢記住我們的農民日子還過得很苦,我們肩上的任務還很重。1998年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時候參加單位的對口扶貧活動,去了陝南山區鎮安縣的中廠村,中廠村的貧困超出我的想象,令我震驚,走進農家,幾乎都是家徒四壁,現代文明在這裏幾乎看不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1840年開始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曆程,中國的一些農民還如此貧困啊!農民的出路在哪裏?成了縈繞我心問題。

2001年,我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跟隨鄒德秀先生學習研究農村發展。理論研究和經驗都告訴我們,農民的出路不在農業,而是在工商業,在城市。那麼億萬農民怎麼實現非農化,怎麼成為城裏人呢?我希望我的研究對他們能有所幫助。

這本小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完成的,在成書的過程中得到了眾多的幫助,也吸收了很多前人和同道的思想和智慧,先賢們誌在富民的精神也鼓舞著我,我衷心地感謝他們。回顧求學的曆程,難忘導師鄒德秀先生的栽培之恩。我天性駑鈍,幸運的是能得良師而從之。先生從教近50年,滋蘭九畹,樹蕙百畝,桃李滿天下。先生溫良恭謙的品性和宏博的學問,多年來傳譽學界、沾溉弟子。本書的選題和大綱的確定、文獻和數據的收集也得到了先生的指導和幫助。在我的博士論文修改過程中,先生帶著眼疾反複批閱,令人感佩。在我撰寫博士論文時,我的師母許暉教授給予了慈母般的關懷、鼓勵和支持,我將永遠銘刻在心。

在學習和寫作中還得到了王忠賢教授、張襄英教授、徐恩波教授、張波教授、鄭少峰教授、羅劍朝教授、侯軍岐教授、丁文峰教授、樊誌民教授、李錄堂教授、霍學喜教授、王征兵教授、張磊教授、付少平教授、同春芬教授、美籍教授洛芳達(Fonda Lloyd )、加籍教授勞娜(Lorna Middlebrough)教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這本書是我的第一本習作,寫得並不完善,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有愧師長們的教誨,以後當勉力為之,不負師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