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農民就業的基本趨勢,農民就業中的主要障礙,農民職業教育的基本性質,農民職業教育的需求主體和供給主體,農民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和管理,農民的就業指導,農民就業教育和培訓的專業設置。尤其是對農民職業教育的供給主體和職業教育資金的投入和管理著筆較多,這也是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問題最大的地方。多年以來,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受重視,農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也不符合農民的需要,導致了農民職業教育長期徘徊不前,投入的資金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通過對政府部門供給的公辦職業學校、私人部門的民營職業技術學校和非政府組織的非營利職業技術學校比較分析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過程中,正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轉化。中國的經濟結構也處在不斷的變動中,農業的份額日益減少,工業的份額正在迅速擴大,第三產業也在不斷擴大。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的社會結構也正在迅速變化,農民的數量還在增加,但是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城鎮居民增加加快;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的變化更快,第一產業從業者迅速減少,第二第三產業的從業者日益增加。

農民的身份轉化也許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農民的職業轉化卻比較快,職業的轉化也正在促使農民的身份轉化。進城創業經商的農民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在城裏購買了住房,舉家遷居城市,在城市有了永久居住權,身份發生了轉化。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包括創業教育是促進農民身份轉化的一個有力手段。

對農民進行非農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職業技術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在對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中,農民投入的是機會成本和學費,政府或其他組織投入辦學的基本經費、人力和監管評估等費用,這些投入最終都會轉化為人力資本。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遠遠大於其他經濟要素。

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刺激需求,拉動內需,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縣域經濟發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推動,使區域經濟狀況得到改善。

其次,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對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可以促進農民就業,從而促進社會公平,使廣大農民能夠分享經濟繁榮的果實。如果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而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民還被局限在窮鄉僻壤忍受著貧困而愚昧的生活,這有悖於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還可以促進農民的再社會化,幫助農民適應新的時代對新農民、新公民的要求。促使農民克服身份轉化中的種種社會障礙,適應城市生活,適應二三產業對從業者的要求,適應現代社會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

我國農民由於農村經濟社會條件的限製,他們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都比較貧乏,要改變他們的命運,使他們擺脫貧困,除了要運用經濟手段,增加他們的經濟資本外,還需要采用社會手段以及公共財政手段,增加他們的社會資本,使他們可以利用現代社會資本,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適應新的社會生活。

從社會穩定的角度看,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民就業、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變遷,我國傳統的社會控製方式逐漸鬆動,鄉村社會秩序不再那麼寧靜和諧,違法犯罪現象不斷增加,山西黑磚窯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城市流動人口的激增,流動人口就業的不穩定,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中受到歧視,流動人口靜坐、上訪、訴訟也不斷增加。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需要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就業指導。

鑒於農民的非農職業教育和培訓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對農民進行非農職業教育就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各級財政尤其是中央和省級財政應該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投資,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和改善對農民職業技術學校的管理。運用市場機製,促進公辦職業學校、民營職業學校和非營利職業技術學校的競爭,克服公辦職業技術學校的福利最大化傾向、民營職業技術學校的利潤最大化現象,推動非政府非營利職業學校的發展。

運用市場機製,就要利用和完善已經開始試行的職業教育券製度,引入社會項目委托管理製度。這樣就把政府部門的公辦職業學校、私人部門的民營職業學校和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營利學校放到了共同的競爭平台上,使他們公平競爭政府投入的教育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讓他們在競爭中求發展,從而不斷地改進他們所提供的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關於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問題的探討才剛剛開始,本文所涉及的範圍是有限的,在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師資隊伍、學校管理等方麵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