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圓盤裏容大世界(1 / 3)

電子計算機是一種運算機器,也是一種存儲機器,能夠用於存儲數據、資料等,成為“經濟信息庫”、“科技成果信息庫”、“人才信息庫”……無獨有偶,除了計算機之外,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光盤技術又為人們開發“信息庫”拓展出一條新路。激光光盤不僅能夠記錄聲像,具有錄像機的作用,而且還能夠存儲數據、資料、圖像等,具有計算機的存儲與檢索功能。在這方麵,光盤並不遜色,它的存儲與檢索的能力也大得很呢!

下麵,我們介紹一下光盤的來曆、功能和應用情況。

130年前的一天,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拿起電話聽筒要打電話。可是,那時候,電話送話器膜片的靈敏度太差,打個電話,雙方都要放開喉嚨大喊大叫,否則就聽不清。愛迪生的耳朵又不好使,因為他在火車上當報童時做實驗失火,耳朵被車長打聾,現在打起電話來,太費勁了。於是,他決定改進電話送話器。他用一根針來檢驗送話器的傳話膜片振動情況。忽然,他發現,針尖接觸傳話膜片時,竟隨著說話聲音的強弱而有規律地顫動起來。他那發明家的特有敏感使他立刻意識到,這一現象是很有價值的。這時候,一個新的發明在他的大腦裏醞釀起來。他想,聲音作用在膜片上,會使針按照聲音規律顫動,反過來,如果讓針作有規律的顫動,不就可以複原出聲音來了嗎?設想有了,怎樣實現呢?他的大腦緊張地思索起來,許許多多的現有技術一一從他的腦際出現又消失,最後,莫爾斯電報信號的中轉器技術在他大腦裏停留下來,對,這項技術可以利用。從此,他和他的助手開始日夜研究實驗。他采取在金屬筒的錫箔片上刻製槽紋的辦法記錄聲音,通過短針在槽紋中顫動並通過喇叭複現出聲音來。

1877年的一天,世界上第一台留聲機在愛迪生的手上誕生了!留聲機的唱片上有一圈圈首尾相接的螺線槽。在放音過程中,隨著唱盤的旋轉,唱機針在唱片螺線槽內滑動,並按照線紋的細微的變化規律顫動。唱機針的顫動經拾音器變成電信號,經過電子放大器放大,最後由揚聲器轉變成聲音而放出來。灌製唱片時,是以和放音相反的方法,將音樂、戲曲和語言以螺線槽的形式記錄在唱片之上,因而螺線槽的形狀完全“代表”聲音的變化規律。灌製唱片的過程就是錄音的過程。實際上,放音的過程就是灌製唱片(錄音)的逆過程,把記錄在唱片上的聲音如實地複現出來。

愛迪生的留聲機,和他的許多其他發明一樣,對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它是聲像技術發展的開端。10年後,美國發明家柏林納發明滾筒式留聲機,第二年發明盤式留聲機,並發明了唱片。那時候的留聲機,右側有一個手搖把,放音時需要用手搖來給它“上勁”,就像給手表“上勁”一樣。又過了40年,美國電影業為了給無聲電影配上聲音,設計出一種與無聲影片同步的電唱機,並生產出用電唱機放聲的有聲電影。從此留聲機開始甩掉尾巴——手搖把,改名為電唱機。後來,福克斯有聲電影公司發明聲音調製技術,才把聲音直接製作在電影膠片上。

人們並不滿足於唱機,20世紀40年代初,德國研製出具有高頻偏磁和良好機械傳輸性能的磁帶錄音機,開拓出記錄聲音的新渠道。

195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宣布實驗成功磁帶彩色錄像機,從此,人類不僅能把自己和大自然的聲音記錄下來,而且能把自己和大自然的形象記錄下來,它揭開了聲像技術史的新頁,打開了現代聲像技術發展的大門和通路。3年後,美國安皮克公司生產出商用彩色錄像機。

1970年,英國德卡公司研製出第一台黑白電視錄像盤。兩年後,荷蘭菲利浦公司研製出用激光器拾音的彩色電視錄像盤。這就是現代激光光盤的誕生!

1978年,世界上第一張激光影碟(Laser Video DISK,簡稱LD)問世,其出色的視聽效果令人驚歎。LD首次實現了激光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視頻、音頻信號的錄放,開創了視頻、音頻錄放數字化的新天地。激光影碟具有極高的記錄密度,它以一個個間斷的凹坑記錄信息,凹坑深0.1微米,寬0.4微米,在30厘米的影碟上,每個麵上的凹坑總數達145億個。影碟看起來表麵上色彩閃爍,是入射光在這大量的凹坑上產生繞射光柵而使白光分解成五光十色光柵的緣故。它每麵可錄放60分鍾的圖像與伴音,為了重現錄製的影音信息,播放時需用LD Player激光影碟機。

1980年,荷蘭飛利浦與日本索尼兩家公司開發出小型教學數字音頻光盤(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簡稱為CD,也稱激光唱片或激光唱盤。1982年,激光唱片與唱機以音質好、容量大、體積小等優點紛紛上市。激光唱片的直徑為5英寸(12.7厘米),單麵雙聲道存貯數字音頻的信息,可存放約70分鍾的內容。激光唱片也可在電子計算機上聽,計算機上要裝有CD-ROM、聲卡和音箱等一些設備及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