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睦族之次即在睦鄰(1 / 1)

原文

睦族之次即在睦鄰,鄰與我相比日久,最宜親好。假令以意氣相淩壓,彼即一時隱忍,能無忿怒之心乎?而久之緩急無望其相助,且更有仇結而不可解者。

——(明)姚舜牧《藥言》

白話

與族人和睦相處之外就是與鄰居友好相處,鄰居與我家隔牆而居,最應當相互親近,彼此和好。假如憑著一時的意氣用事而對其欺淩壓製,他即使當時忍氣吞聲,難道心裏就不懷恨嗎?時間久了萬一有個急事也無法得到幫助,甚至還有可能結下深仇,不可化解。

家訓史話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塗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於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願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隻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隻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麵麵相覷,莫名其妙。隻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裏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後來一合計,確實也隻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於是立即動員將垣牆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讚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張英的行為正應了那句古話:“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牆向後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於是兩家的院牆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古訓今鑒

故事的主人公張文端公即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正是由於張英的顯赫地位,這樁糾紛引起人們格外的關注。沒想到,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作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六尺巷”至今猶在。六尺巷的故事仍然在文都桐城交相傳頌,人們用它來教育子女、治家處世。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六尺巷的故事正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