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家人之間應該互相理解(1 / 1)

原文

興盛之家,長幼多和協,蓋所求皆遂,無所爭也。破蕩之家,妻孥未嚐有過,而家長每多責罵者,衣食不給,觸事不諧,積忿無所發,惟可施於妻孥之前而已。妻孥能知此,則尤當奉承。

——《袁氏世範》

白話

興旺發達處於鼎盛時期的家庭,長幼之間相處多和諧美滿,大凡所希望得到的都能滿足,沒有什麼值得爭論的東西。破敗落拓之家,妻子兒女未曾有過失誤,但是一家之長每每多責罵之聲,連衣服食物都不能供給,遇事處理不妥,積累的怨憤無處發泄,隻能在妻子兒女麵前傾泄。妻子兒女如果能理解家長的這種不快與尷尬處境,最好的方法是順從他,使他重新樹立起自信心。

家訓史話

曆史上有名的戲曲《琵琶記》,塑造了有情有義,忠貞不渝的是藝術典型——趙五娘。在蔡伯喈進京趕考之後,家裏發生災荒,公婆幾乎餓死,她向縣令借糧養活公婆,自己卻吃糠咽菜,她這種“偷偷摸摸”的舉動,被公婆發覺後將她痛打了一頓。即便是這樣,五娘自己也沒有交代實情,還是公婆最終發現了“秘密”,才知冤枉了這位好媳婦。順從的媳婦以手掊土,淹埋了公婆的屍體之後,一路賣唱去尋找負義丈夫蔡伯喈,誰料蔡伯喈根本不肯與她相認,還是牛小姐識大體,才使趙五娘有了一個可喜的結局。趙五娘畏縮在公婆與丈夫的權威之下,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自己,沒有想到過自己要反叛,一味順從是她一貫的個性。

其中的深味恐怕每一個現代婦女都無法體味。

古訓今鑒

漫長的封建社會史也是一部以男權為中心的封建家長製發展的曆史。家長在對待妻子兒女時,可以不考慮他們的人格,也不關注他們的心理。家長如若遇到不順心之事,回家之後就可以隨便發泄。封建家長製多少有些滅絕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