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人之子,性行不相遠,而有後母者,獨不為父所喜。父無正室而有寵婢者亦然。此固父之昵於私愛,然為子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天理久而自協。凡人之婦,性行不相遠,而有小姑者獨不為舅姑所喜。此固舅姑之愛偏,然為兒婦者要當一意承順,則尊長久而自悟。或父或舅始終於不察,則為子為婦無可奈何,加敬之外,任之而已。

——《袁氏世範》

白話

大凡人之子,性格品行相去不會遙遠。而有了後母之後,就開始不被父親所喜愛,父親沒有續娶正室,有寵妾的也是這樣。這固然是由於父親過於寵愛自己的後妻或妾氏所造成的,然做子女的要順承父親的意思,那麼時間長了,父親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後,父子關係就會走向和諧。大凡為人婦,性格品行相去並不太遙遠,然而,有小姑子的媳婦往往得不到公婆的喜愛。這當然是由於公婆偏愛小姑子造成的,但是做媳婦的一定要順從公婆的意思。那麼公婆在經過長時間之後,就會理解媳婦對他們的尊敬而省悟過來。或者父親與公婆自始至終不能明白過來,做兒子和媳婦的除了無可奈何和更加尊敬之外,也隻能聽之任之了。

家訓史話

東漢時廣漢人薑詩的妻子,是同郡龐盛的女兒。薑詩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妻子侍奉婆婆尤其溫順。薑母喜歡喝江水,但那條江離家有六七裏遠,薑詩妻子常常去打江水。有一次薑妻去打水,遇到大風,沒有按時回來。薑母口渴,薑詩責備妻子並將她趕出家門。薑妻便寄居附近的一戶人家家裏,晝夜紡紗織布,用掙來的錢購買珍貴的食物,讓鄰居老太太以自己的名義送給婆婆。這樣持續了很長時間,婆婆感到奇怪,就詢問鄰居老太太到底怎麼回事,鄰居老太太如實相告。婆婆聽後非常感動,而且覺得有些對不住她,就將薑妻接回了家。薑妻贍養婆婆更加恭謹。她的兒子因為到遠處打水被水淹死,薑妻擔心婆婆為此哀傷,就不敢說出真情,謊稱他到外邊求學去了。

古訓今鑒

如果對待老人,是一個家庭的應該注重的事情。不聽從老人的意見有時候會顯得子女不孝敬,但是老人的意見和想法不一定全部正確。中國的傳統文化倡導服從順承父母的心意,時間長了,如果是父母老人有錯誤,他們自然會意識到過錯。我們不提倡薑詩的妻子那樣絕對服從,至少應該在分清是非,不傷害父母老人情感的前提下,能找到最妥當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