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齊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齊家,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它是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實際上,成功的機會少,失望的時候多,於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

“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就是說“古時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夠自省自律、有所不為,成為不肯做壞事的惡人,一定會先從國家著手,設法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一定會先從家族著眼,設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處,齊心協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會先從自己做起,用心改變自己的態度習慣,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會先從正心做起,使自己心無旁騖,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求心意誠實,一定會先使自己認識明確。希望獲得明確的認識。”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傳承千年不變的信條。是因為齊家的重要性不止在於家庭,更能推而廣之到親人、鄰居、族人、國家。一家之訓,推而廣之就是一國之訓。

為政和治家看起來是兩回事,其實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為官貪者,治家難嚴;而為官清者,治家多廉。從嚴治家的方法很多,一般靠家訓、家規、家法等等。為此,在中國曆史上,就流傳下來不少名家的治家訓條,像唐朝韓愈的家訓,宋代朱熹的家訓等等。尤其實司馬光的《家範》被曆代推崇為家教的範本,全書共十九篇,係統地闡述了封建家庭的倫理關係、治家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書中引用了許多儒家經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對我們頗有啟發。還收集了大量曆代治家有方的實例和典範,以為後人樹立楷模。 司馬光本人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居處得法,舉止有禮,忠信仁孝,治家有方,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做人和治家的榜樣。所以,他的《家範》更有實際意義。宋代袁采的《袁氏世範》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內容非常詳盡。《睦親》凡60則,論及父子、兄弟、夫婦、妯娌、子侄等各種家庭成員關係的處理,具體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闡明了家人族屬如何和睦相處的各種準則,涵蓋了家庭關係的各個方麵。

家訓的核心就是要讓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知書明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貫追求。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踐行,不僅能成為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家訓讀本需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做家長的讀了,知道怎樣管理家庭、怎樣教育子女、怎樣在家庭生活中處理各種關係和矛盾;兒童讀了,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在具體生活中要求自己,將來也更知道怎樣管理自己的生活與家庭。細細體會,就會感受到古人家訓的獨特魅力和永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