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闖王李自成與皇城河山樓(1 / 1)

聳立在陳廷敬相府的一座七層百尺河山樓,是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的標誌性建築物。

據陳廷敬的伯父、崇禎甲戌(崇禎七年,1634年)科進士陳昌言撰寫的《河山樓記》載:遵老母之命,夥同二弟陳昌期、三弟陳昌齊,“掘地為井,築石為基,闊三丈四尺,厚二丈四尺,三間七節,高有十丈。石用三千,磚用三十萬,為費頗奢”。防禦樓裏挖有一眼水井,安放石碾石磨,有木製浮梯,供人進出。當年陳家修建這座堅固的堡壘,主要目的是抵禦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侵襲,保證身家性命和財產的安全。事實上,明末農民起義軍從天啟七年(1627)在陝北揭開序幕,安塞高迎祥、膚施(今陝西延安)張獻忠糾眾起義,崇禎四年(1631)各支起義軍相繼轉移山西,農民軍經過之處,豪紳富室聞風潛逃。北留的陳家沒有選擇逃亡,而是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進行抵禦。崇禎五年(1632)正月,陳昌言兄弟邀集當地村民開始修建防禦塔樓,七月初磚工完畢,防禦塔樓下層開設了出入門戶,還沒有來得及安裝塔樓門板,農民軍就抵達陽城縣境,皇城村民“倉皇備矢石,運糧米、煤炭少許,一切囊物具不及收拾。遂於是晚閉門以守。樓中所避男婦,約有八百餘人”。七月十六日,起義軍來到與皇城相鄰的郭峪村,進而包圍了防禦樓,然而卻無法進入防範嚴密的皇城堡壘。十七日,陳昌期乘夜攀繩出樓,欲往州府求救,不料從高處墜地昏厥,陳家賞銀5兩,將陳昌期救回塔樓,過一日漸醒,安然無恙。二十日,起義軍撤退。依仗著河山樓的良好防禦功能,保全了村人性命和家族財產,陳家在地方的威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到十月止,起義軍曾先後四次來到郭峪村和皇城村籌措糧餉卻一無所獲,遂前往他處籌糧。

防禦樓建成的兩年內沒有合適的名稱,崇禎七年(1634)陳昌言考中進士,聲稱“得力於此樓者實多”,又說崇禎六年(1633)中秋節曾得一夢,自稱“會仙於樓上,因懇為題。仙環繞周視題曰:‘河山為囿’。餘再叩以‘囿’字之解,複曰:‘登斯樓而望河山,不宛宛二大苑囿乎?’餘覺而異之,暨旦登樓四望,果與所題之景肖而像,遂名為‘河山樓’而並記之”。陳昌言金榜題名,人生得意,再加上曾經得夢會仙,仙人指授絕妙景觀,河山樓由此得一佳名,傳至今日,已有將近370年的曆史。

崇禎七年(1634),也正是明末農民起義軍蓬勃發展的時期,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起義軍渡過黃河,二次進入山西境內,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挺進北京,三月十九日,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276年的朱明王朝統治被推翻。在明末農民起義軍影響下被迫修成的皇城河山樓防禦工事,就是曆史的見證。

皇城河山樓經過三四百年的風風雨雨,基本保存完好。樓基堅固,塔身高聳,飛簷眺閣,雕梁畫棟,平日裏登高望遠,十裏景色盡收眼底,所以當地人稱此樓為“風月樓”。相鄰幾裏的郭峪村,也有一座結構和功用大體相同的建築物——“豫樓”,豫樓的建築時間、建築風格與河山樓相仿。兩座磚石塔樓拔地而起,建築宏大,造型美觀,堪稱北留鎮上的“雙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