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家訓家規庭院飄香(2 / 2)

在沁水的柳氏堡寨裏,有幾通石刻碑記鑲嵌在院子的牆壁間,既有文化裝點的功用,也有開啟後人讀書明理的作用。柳府門樓的東西兩側影壁,刻著“忠”、“孝”兩個大字,橫額是“恪守先業”。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大丈夫處世格言》也被柳家人嵌入了牆壁間:“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有而欺窮困。”提倡族中人培養孝悌、謙恭、友善、寬容的品格。書法家方元煥所書《封建四倫箴語》的教化作用也不可低估。沁水柳氏重視封建時代父子箴、夫婦箴、兄弟箴、朋友箴的說教,遵循其中“父母天地心,大小無厚薄”,“兄須愛其弟,弟須敬其兄,勿以纖毫利,傷其骨肉情”一類的訓導,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孝順父母,友愛弟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疑對子孫後代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勿謀人之財產,勿妨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未有和樂而禎祥不來者,亦未有乖戾而禍殃不應者”,這些庭院裏的訓條,在今天依然散發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巨大魅力。柳家一塊“堂構攸昭”的匾額,指的是彪炳祖宗遺業,光耀家業門庭,讓人聯想到安徽歙縣呈坎村的羅氏祠堂,那裏懸掛著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匾的“彝倫攸敘”四個字。雖說遠隔幾千裏,兩塊匾額傳播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必須遵守的理念。前追古人,後對來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追撫先輩足跡,光大家業門庭。

祁縣在中堂堂主喬致庸,把自己寫好的對聯刻在了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財,緣惜福。”以此告誡喬家後人,要自尊自強自立,名也求利也求,但要求助於自身,不可貪圖安逸,坐享其成。喬致庸時常對子孫講:“氣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小,知欲圓,行欲方。”滿招損,謙受益,是聖人的一貫教誨,平心靜氣,戒浮戒燥,從容應對,知行合一,無疑是一種人生的福氣。不論是刻在門廊屋室間的楹聯、匾額,還是家族先人的言傳身教,都對後人有一定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20世紀的初期,新舊社會交替動蕩,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接管了在中堂家業,他製定了一套非常嚴格的家規家訓:一不準吸鴉片,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虐仆,四不準賭博,五不準冶遊,六不準酗酒等。這是家規,也是紀律,任何人不得違反。比如說吸食毒品,許多富室因為煙毒之害而家破人亡,喬家卻因及早防範,避免了此種厄運。喬家人吸毒的隻有“映”字輩的喬映南,不過此時在中堂已分家析產,喬映南揮霍掉的隻是他個人名下的產業。再比如納妾,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夫權製度下男性的一大特權,然而喬家為了避免嫡庶子女間的不平等帶來的弊病,避免家庭內部的紛爭,使家族產業積累得也更多一些,嚴格遵循不納妾這一條家規。不準冶遊這一條,限製喬家子弟追求感官刺激或貪圖安逸享受。在喬家人看來,冶遊與閉門養性的修身之道南轅北轍,他們認定隻有讀書才可明事理,成大事。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些清規戒律的束縛,喬家人代代謹記祖訓,所以曆二百年不衰,民國以後,喬家培養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大學生,還有碩士、博士,卻基本上沒有官員。喬家的家族文化流傳著這樣一種觀念:經商需要結交官府,這是萬不得已的事,但為官之道過於深奧,為官之途過於險惡,遠不如經商踏實,也不如經商實惠。

皇城相府的鬥築居,刻著陳昌言撰寫的銘文,被視為垂訓後人、保家保產之至理:“鬥築拮據,二十餘年。創之不易,守須萬全。陰雨叵測,侮餘耽耽。牖戶綢繆,日夕謹焉。徙薪曲突,明燭幾先,勿謂一星。勢成燎原。疏渠補漏,夏秋更專。勿謂一隙,蟻穴滔天。曝曬蔬果,登屋相沿。最損瓦舍,切戒勿然。僻茲一隅,水繞山環。鷦鷯一枝,茅屋數椽。風雨可恃,俯仰托全。修齊敦睦,追本溯源。和氣致祥,家室綿延。世守而勿替,惟我子孫之賢。”其中既有對家園的珍愛之情,也不乏做人的道理,貫穿著修身齊家、敦睦友鄰以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類的實用哲學和傳統文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