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喬家大院(1 / 1)

凡是來過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人,莫不為厚重的建築、堅實的庭院、喬家曆經幾百年不敗的經商曆史而驚歎:高聳的青磚灰牆,巨大的圓形拱門,如此氣派,如此嚴密,如此精致,如此完美,既有北方村落的莊嚴肅穆,又不乏古老城堡的枯凋冷澀。

20世紀30年代,中國建築學領域的一對學者夫婦梁思成、林徽因,曾來山西考察寺廟,順便也考察了一些山西民居,喬家堡被我國最有名望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清代民居建築藝術的一顆明珠”。1993年,國家建設部的古建專家鄭孝燮專程來到喬家大院,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慨,他也盛讚喬家大院是“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喬家大院自開放以來,被眾多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譽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代表。依托這個堡子,喬家的子孫勇闖天下,廣聚錢財,並且在內蒙古留下了“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的民謠。複盛商號就是喬家最早在包頭開設的商鋪。當代學者餘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寫道:“萬裏馳騁收斂成一個宅院,宅院的無數飛簷又指向著無邊無際的雲天。”

喬家大院位於祁縣喬家堡村,因其村裏有喬家的建築群,而得村名喬家堡。這組宏偉的建築群體,集中體現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遠觀喬家大院,儼然就是一座密實的城堡。四周是封閉的磚牆,高大厚實,牆頂部建有女牆,有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很有氣勢。每院房頂都有走道相連,更夫晚上值更非常方便,對宅中主人的安全形成防護。宅院大門坐西朝東,有高挑的門樓和洞式城門。頂樓正中,高懸著山西巡撫丁寶銓贈送的藍底金字匾:福種琅嬛。這塊匾額是宣統元年(1908)調任山西巡撫的丁寶銓贈送,當地的說法是因為庚子事變時慈禧一行倉皇西逃,途經祁縣時,喬家人捐出了十萬兩白銀,而獲得這樣的褒獎。但這一說法並不能肯定,因為丁寶銓是宣統元年(1909)十月上任山西巡撫的,而慈禧西行當在八年以前,況且此時慈禧與光緒已命歸黃泉,丁寶銓為慈禧之幸而送喬家這塊牌匾,似乎沒有必要。當然,丁巡撫的匾額實實在在地掛到了喬家大院一個最顯眼的位置,不能說是沒有來頭的。喬家的黑漆大門上,嵌著一副銅質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這是晚清權臣李鴻章的手筆。大門對麵,是磚雕百壽照壁,上刻100個遒勁有力、形態各異的篆體壽字,是在中堂女婿榆次車輞常氏之後代常讚春的手筆。兩旁是收複新疆、功名卓著的左宗棠題寫的楹聯:“損人欲以複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喬家祠堂上還有李鴻章的墨跡:“仁周義溥”。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有曆史價值的珍品,同時也有壯大喬家門第的特殊功用。

喬家大院群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當時修築了兩個大院,光緒年間(1875—1908)增建了3座院落,民國10年(1921)增建1座院子和花園。盡管這座有6個大院、20個小院、房屋313間、占地8700平方米的建築曆時百餘年建成,然而從建築工藝和建築風格上都保持了前後一致。從窯洞式大門進去,有一條石鋪的甬道,長80米,寬7米,將北麵的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和南麵的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分置兩邊。每個大院由三五個小院組成,院中有院,院中套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為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或仆傭居住處及居室必備的灶房。庭院建築高低錯落,正院高大,偏院低矮;房頂結構等級分明,正院都是瓦房出簷,偏院則是平房。既表現了中國傳統倫理觀念上的尊卑有序,長幼有別,又顯示了建築藝術中韻律美和質感美。

大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建築考究,規範而富於變化,既不乏整體美感,局部建築又各具特色。庭院結構,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套院、過庭院等;屋頂造型,有懸山頂、歇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及平屋頂;院門造型,有雙翅角門、蕪欄半出簷門、硬山頂間山門、簷門、磚雕跨門等;窗戶藝術,形式多樣,有仿明朝欞月窗、條柵窗、通天隔欞窗、雙開扇窗、挑啟窗。精美的磚雕藝術,在喬家大院裏隨處可見,有脊雕、壁雕、屏雕、欄雕等。各院上下門框都有木雕的人物故事,如天宮賜福、三星高照、招財進寶、麒麟送子等,柱頭木雕有八駿、鬆竹、葡萄、佛手、垂蓮等。雕刻內容非常豐富,如荷盒(和合)二仙、三星高照、四季花卉、五蝠(福)捧壽、鹿(六)鶴同春、梅蘭竹菊、文房四寶、喜鵲登梅等吉祥花卉、靈物,俯拾皆是。在大門橫木的四個門簪上,刻有形態各異的四時(獅);在過廳隔欞上,則有大型浮雕“八仙獻壽”。總計喬家宅院的木雕藝術品約有300餘件,無一雷同。喬家堡的煙囪格外引人入勝,房頂上那140多個煙囪的造型,各不相同,各具精神。門樓、屋舍、照壁等等建築形式和庭院內的雕刻藝術,對渲染喬家的文化品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