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單體建築(1 / 3)

廳堂

廳房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門的前後都有過廳,方便穿行之用;二是正廳,是在正房前麵中軸線上的主房,專門用做客廳,也可以從中穿到後麵的院落,廳堂的左右設有側室或耳房;第三種是花廳或宅院中的廳房,是具有消遣性質的房屋。

山西宅院中專供穿行的廳房實例較少,大多數是做客廳用的,在廳房的旁邊,通常開一條供人通行的甬道,所以廳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比較封閉的。但是也不排除家族舉行重大活動的時候,將正房前的客廳後門打開,方便主人客人出入,以示隆重,同時也增加了喜慶的氣氛。襄汾丁村民居有不少這樣的客廳,一排三間,中間客廳前後有門,不過平時廳堂的後門是緊閉的。廳堂是一個院落的主要建築,造型和裝飾上通常要盡可能地講究一些,如前簷多加抱廈、卷棚廊,也有工字形平麵布局的。廳房的裝修比較考究,可以在門框、門匾、窗扇、窗欞等部分進行文字或花紋裝飾。過廳在傳統宅院建築中是規格較高的建築物,所以明清兩代的過廳、廳堂是傳統宅院建築中規格、布局講究的建築物。廳堂內除了家族家庭議事外,宴請客人的酒席就擺在這裏。外院搭台唱戲,坐在廳堂的客人便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堂屋代表著一院的倫理秩序:婚喪之禮,在堂屋舉行,以示通天地之氣;家長壽誕,在堂屋舉行,以之傳遞尊長敬老的倫理;堂屋之中,既含有政治、社會、教育、文化之精神,又是族中人明確責任之地。明清兩代,均明確規定了廳堂不同的結構適應不同等級的範圍。太穀曹家三多堂的廳堂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足可以炫耀主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曹家東西樓的過廳長達16米,寬13米,高8米。方磚墁地,大梁滾金。12根橫梁中最粗的4根大梁,全部用金粉做底色,雕繪彩畫,裝飾華麗。可惜的是,這些彩繪在抗日戰爭時期遭日軍劫掠,“三多堂”梁柱間的金粉全部被日軍刮走。

正房

正房是一個家庭內聚的地方。以正房為家人的公共空間,這是一個家庭的外向性格所在,遠接神祖、近待朋友、外嫁內娶和房族議事都在這個地方。正房建築最能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是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是家族中實施權威的場所,然而也是外人不便進出的地方。正房也稱上房或北房,是大院住宅群的主房,位於宅院中軸線上的靠北方位,象征著主人不可動搖的家長地位。正房的跨度,決定了庭院的寬度。古代建築,都是以北房為正房,從開間、進深、高度,到用料、工藝、裝修等等方麵,正房是全院等級最高的屋舍,也是宅院精華所聚。正房高於側房,一般為家長居中,體現其支配家族家庭的權力和地位。大家庭裏,最高地位的人也隻是居住在正房的側室,而不居正開門的中間堂室。正房的間數都是奇數,這樣既便於中軸線的使用,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奇數為大的原則,奇為陽數,偶為陰數,想來民間建築中少有偶數便是陽宅用陽數的中國傳統文化。山西宅院裏,正房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居多。明代建築幾乎都是三間正房,而五間正房的建築大多是清代的建築。山西宅院裏還有一種最通用的建築方式,稱為明三暗五式,就是在三間正房的左右兩邊,各建一間麵積較小的耳房,類似人的頭麵兩邊各掛著一隻耳朵,既增加了使用麵積,擴大了庭院的寬度,又不太招人眼目。這種帶有耳房的建築,給人的視覺通常隻有三間正房,耳房幾乎全被東西廂房遮掩著。在晉中一帶的深宅大院裏,建築了高大氣派的統樓。作為正房,像曹家三多堂,為幾代同堂的宅子,有老輩人居住的正房院,也有主人和兒孫輩居住的統樓。不過通常情況下,兒孫輩住廂房的情況較多,以便於上代人對後輩的言傳身教。一院之中最好的建築給主人使用,充分體現著尊卑等級的觀念。看看各個宅院裏的正房建築,就會對等級、尊卑一類的綱常名教,產生深刻的認識。

耳房

在正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間比較窄小的房子,稱做耳房。耳房是一種補充性的建築物,用來儲存糧食和雜物。因為位置在正房的兩邊,占地不多,左右對稱,似人之兩耳。耳房的台基有時比正房低,山牆腿子比正房的窄。在沁水柳氏宅院的十幾處院落裏,正房的台階通常比耳房高出兩級,如正房為七級台階,耳房就是五級,正房五級的話,耳房就是三級,到耳房不必通過正房的台階。修建耳房有幾種用途,比如主人在修建四間房的基地上建房,為避免偶數的不吉利,通常修建成正三兩耳的明三暗五格局,俗稱“五破四”。兩間的耳房占用的空間,僅僅相當於一間正室。也有少數人並不為節省地皮,隻是刻意修建成明三暗五的樣式,柳氏宅院裏,這種帶耳房的宅子最多,一個院落裏,常常就有八間小耳房,東南西北四麵各設兩耳。在襄汾的丁村、臨縣磧口的陳家堡和方山張家塔的張家宅院裏,許多耳房除兼做地窖還有暗室的功能。在暗室裏,通常有外人不知曉的機關地道通向院外,躲避災難,都是為了安全起見而設。這也是明清山西宅院一種常見的建築方法。而在晉中一帶的豪門大家,耳房建築相對來說少一些。

廂房

廂房之製早已有之,廂房的主要功能就是住人。廂房是東西兩排對稱的相對而立的房子,位於正房前庭的左右兩側。位於東側的叫東廂房,位於西側的即西廂房。從建築學的等級講,東廂房的地位高於西廂房,這是因為中國人講究左為上的約定俗成的規矩,正如宮殿建築中東宮地位高於西宮一樣。廂房的建築規格、工料、裝修比正房的等級低一些,通常是長輩在正房,晚輩在廂房。正房三間的話,廂房通常也是三間,偶爾也有廂房五間的布局。廂房室內分隔多是一明兩暗,明間為堂屋,供家人起居;暗間為臥室,供睡眠休息,與正廳的布局功能大致相同。廂房的門框窗架上,也是進行雕刻裝飾的主要部分。靈石王家宅院裏,不僅裝飾門窗,而且對牆基也進行了大量的文飾雕刻。在襄汾丁村,有一組別致的廂房,為三間排列的明代建築典型。特別是這組明代廂房利用一個門框安裝兩個房間的房門,這樣的建築式樣是非常別致的,充分利用了材質,節省了材料,也省了人力。不過使用方麵,與兩門兩框比較會有一些不便,特別是相互的震動,對居室來說,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明代的門窗比較清代來說,要簡單一些,雕繪不是很多,像丁村這種一框兩門的廂房窗格,都是豎直線條再配以一兩根橫條的規則幾何形窗格,這也同時成為丁村宅院的簡約風格。與正房相比,廂房都是比較簡約的。

繡樓

繡樓當在宋代以後大規模出現,這與儒家綱常和宋明理學的發展完善有密切的關係。成於宋朝的《太平禦覽》一書中,關於居處占了一定的篇幅,其中有閨、閣、闈一類的建築名稱,卻從未出現過繡樓兩個字眼,而且閨閣裏當時也有男子可以入住的記錄。比如某人養病時,就可以待在閣中,人們認為空間緊湊一些,屋子人氣旺盛,對病人多有好處。南朝宋鮑照鮑氏集八《擬行路難》詩中第三:“璿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繡房是婦女居住的華麗居室。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繡樓文化的內涵益加完備。宋人周邦彥《片玉集·風流子》詞:“繡閣鳳幃深幾許,聽得理絲簧。”王琚《美女篇》:“桂樓椒閣木蘭堂,繡戶雕軒文杏梁。”沈佺期《三歌》稱:“璿閨窈窕秋夜長,繡戶徘徊明月光。”蘇軾《題織錦圖上回文》詩:“人隨遠雁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繡樓既讓人向往,又讓人恐懼。中國古代社會對未出閣少女的全封閉管束,讓這些“十三上樓,十四盤頭,十五出嫁”的年輕女子,在這裏靜修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或許在這裏除了做些女紅之類的活計,讀讀女兒經、烈女傳,指引她們走上一生追求婦德婦道的不歸之路。繡樓實質上對古代中國的年輕女性是一種極大的約束和摧殘,試想被裹纏成三寸金蓮的女孩子,沒有獨立生存的基本條件,在家靠父母,嫁人靠丈夫,夫死靠兒子,身心沒有自由,經濟上不能獨立,她也就不是一個真正可以自己做主的獨立人。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即是說女人當權,家業就會衰敗,這當然是徹頭徹尾的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身心束縛和摧殘。當然繡樓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兒可以享有的。

太穀的曹家繡樓和靈石的王家繡樓讓人難以忘懷。即便是偏僻的臨縣陳家堡裏,也有一座限製小姐出入的繡樓。在陽城的陳家相府中,人們常常會提到陳廷敬的孫女陳靜淵,這是一位長期幽居的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她從小便受到家族家風的熏陶,聰慧好學,善書善詩。陳靜淵成年後嫁與滄州衛封沛,不料年輕寡居,隻得回到娘家,在皇城相府寫下了一個年輕女子坐臥府第高樓間的愁苦和淒涼。陳淵靜的父親陳豫朋,為長女居住之處題寫了“悟因樓”,取“悟卻前因,萬慮皆消”之意,寬慰愛女,然而陳靜淵的憂愁悲苦依然難以排解。她在一首《夜坐》詩中寫道:“空庭寂寂晚風寒,月色溶溶映畫欄。無數扶疏花竹影,小窗紅燭坐更殘。”在《讀書》一詩中描述:“鬱鬱愁縈萬縷絲,遣排惟有讀書宜。寒宵靜擁挑燈候,永晝閑談啜茗時。架上縹緗分甲乙,卷中人物別妍媸。尋章摘句非關好,畫荻還將課稚兒。”一位寡居索處的年輕婦女,縱然有知識,有才華,也隻能在這種深宅高院和黃花衰葉的伴隨中,任憑生命在淒涼中走向寂滅。“盡日掩扉成獨坐,一爐香篆一蒲團”。我們從陳靜淵的父親陳豫朋的一首《雨中題長女靜淵家書後》的詩中,更可以理解這種深閨中的淒苦:“孤懷不覺海天寬,雨苦風衰霧緲漫。輟筆恐縈閨閣慮,強從紙尾署平安。”這種生活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情境,竟然是如此的相似相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