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文山宅記(1 / 2)

此文由文天祥《紀年錄·辛未》中析出,今《全宋文》不載,題目為解評者所加。文山,在廬陵(今江西吉安)東南,離作者居處不遠,風景優美。作者於故鄉山水情感篤深,尤其對於文山,並以為號。《集杜詩·思故鄉》序曰:“餘始創文山,其間水石竹林,蕭然有輞川盤穀之趣,蓋將終焉。”作者始創文山在鹹淳元年(1265)罷官歸來時。鹹淳四年(1268),作者再次罷官歸鄉,作《文山觀大水記》等文。鹹淳六年(1269)七月,作者被台臣張誌立奏免官,次年起文山宅。作《山中堂屋上梁文》等文及《山中感興》等詩。本文記錄了文山水石竹林之優美及起宅之經過。文字清麗,敘述曉暢。

山在廬陵南百裏,居予家上遊〔1〕。兩山夾一溪,溪中石林立。水曲折其間,從高注下,姿態橫出。山下石尤奇怪,跨溪綿穀〔2〕,低昂臥立〔3〕,各有天趣〔4〕。山上下流泉四出,隨意灌注〔5〕,無所不之〔6〕。其高處,麵勢數百裏〔7〕,俯視萬壑,雲煙芊綿〔8〕,真廣大之觀也。其南曰南涯,可五裏,主人日領客其間,窮幽極勝,樂而忘疲。其北曰北涯,以南長潭為止,清遠深絕,蓋以時至焉〔9〕。

宅基在南涯,其地平曠,長可百丈餘,深可三十丈。溪水至其前,泓演迤〔10〕,山勢盤礴〔11〕,如拱如趨〔12〕。蓋融結非偶然者〔13〕,宅當其會〔14〕,青山屋上,流水屋下,誠隱者之居也。

予於山水之外,別無嗜好。衣服飲食,但取粗適,不求鮮美;於財利至輕〔15〕,每有所入,隨至隨散,不令有餘。常歎世人乍有權望〔16〕,即外興獄訟,務為兼並,登第之日,自矢之天〔17〕,以為至戒。故平生無官府之交〔18〕,無鄉鄰之怨。閑居獨坐,意常超然,雖凝塵滿室,若無所睹,其天性澹如也〔19〕。於宦情亦然〔20〕,自以為起身白屋〔21〕,邂逅早達〔22〕,欲俟四十三歲,即請老致仕〔23〕,如錢若水故事〔24〕。使國家無虞,明良在上〔25〕,退為潛夫〔26〕,自求其誌〔27〕,不知老之將至矣〔28〕。時之不淑,命也何尤〔29〕。山中新宅,後聞江上有變〔30〕,即罷匠事,惟廳堂僅成〔31〕。

〔1〕居:位於。

〔2〕跨溪綿穀:延綿到整個河穀。綿:延續不斷。

〔3〕低昂臥立:高低起伏,似臥似立。

〔4〕天趣:天然的趣味。

〔5〕隨意灌注:從山上下來的水,隨地勢流動。

〔6〕無所不之:水可以流到任何地方。之,往,到。

〔7〕麵勢數百裏:山從對麵看上去有數百裏高。

〔8〕芊綿(qiānmián):彌漫。

〔9〕蓋以時至焉:大概隨著時令才到那裏去。蓋:大概。以:根據。焉:方位代詞,指代“北涯”。

〔10〕泓渟演迤:溪水清澈長流。泓渟(tínɡ):水清澈的樣子。演迤(yí):延伸。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11〕盤礴:即磅礴,形容山勢高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