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去年十月九日予至(1 / 1)

燕城,今周星不報,而賦長句元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北上至燕京。至第二年十月,還沒有論罪判決。這首詩即是作者被押北上至燕京周年紀念之作。十月九日:據作者《紀年錄·己卯(1279)》記載:“十月一日,至燕。”題中“十月九日”當為“十月一日”之誤,各家選本已有考訂。燕城:即燕京。周星:一周年。報:斷獄,判決罪人。長句:古時稱七言古體詩為長句。

君不見常山太守罵羯奴,天津橋上舌盡刳。

又不見睢陽將軍怒切齒,三十六人同日死。

去冬長至前一日,朔庭呼我弗為屈。

丈夫開口即見膽,意謂生死在頃刻。

赭衣冉冉生蒼苔,書雲時節忽複來。

鬼影青燈照孤坐,夢啼死血丹心破。

隻今便作渭水囚,食粟已是西山羞。

悔不當年跳東海,空有魯連心獨在。

君不見常山太守罵羯奴,天津橋上舌盡刳——君不見:這首詩采用的是樂府體式,“君不見”是樂府歌辭《行路難》常用的開頭語。常山太守:指唐代常山太守顏杲卿。參見前選《平原》“公家兄弟奮戈起”和“哀哉常山慘鉤舌”兩句的注釋。羯奴:安祿山。這裏隱指元人。羯(jié):古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刳(kū):挖空,割去。這兩句是說:難道你沒聽說過唐代常山太守顏杲卿痛罵安祿山,最後在天津橋上被割去舌頭一事嗎?

又不見睢陽將軍怒切齒,三十六人同日死——睢陽將軍:指唐安史之亂時睢陽守將張巡。參見前選《言誌》“男兒嚼齒吞刀鋸”一句的注釋。“三十”句:張巡與其將南霽(jì)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同日被殺。這兩句是說:難道你沒聽說過當年睢陽守將張巡嚼齒吞刀、英勇守城的故事嗎?當年三十六位勇士同一天遇難。

去冬長至前一日,朔庭呼我弗為屈——去冬:指去年冬至日前一天,即元至元十六年(1279)十一月初九日。長至:這裏指冬至節,因為這天夜最長,所以又叫“長至”。朔庭:元人的朝廷,這裏指元樞密院。弗為屈:不為所屈。據作者《紀年錄·己卯》載,作者至元十六年十月初一日至燕京,十一月初九日樞密院官博羅召見,作者抗辯不屈。這兩句的意思是:去年十一月初九日,元樞密院官博羅召見我,我不為之所屈。

丈夫開口即見膽,意謂生死在頃刻——開口即見膽:比喻敢於直言。意謂:打算。這兩句是說:大丈夫敢於直言,早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赭衣冉冉生蒼苔,書雲時節忽複來——赭(zhě)衣:囚服。冉冉:漸進的樣子。書雲時節:這裏指冬至日。古代於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日,必登台觀望雲氣,把所見天象記錄下來,以備占卜人事凶吉,叫“書雲”。這兩句是說:身上的囚衣慢慢地都生出蒼苔來了,一轉眼冬至又到了。

鬼影青燈照孤坐,夢啼死血丹心破——死:這裏是淚已流盡而繼之以血的意思。這兩句是說:一個人孤獨地坐在獄中,油燈青光恍惚,猶如鬼影;夜裏夢中痛哭,淚水流盡,繼之以血,傷心透頂。

隻今便作渭水囚,食粟已是西山羞——隻今:如今。渭水囚:比喻被殺害。劉向《新序》:“衛鞅(yānɡ)一日臨渭而論(處決)囚七百餘人,渭水盡赤。”“食粟”句: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這兩句是說:縱使如今被殺,但一年來在元人的獄中,吃的是元人的飯,已經是伯夷等人所引以為羞恥的了。

悔不當年跳東海,空有魯連心獨在——魯連:即魯仲連,義不帝秦。魯仲連對魏王派來勸趙王尊秦王為帝的將軍新垣衍說,假如秦王為帝,“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這兩句是說:後悔當初沒有跳入東海,殺身成仁;現在空有魯仲連義不帝秦之誌。

這是一首樂府體詩,詩人就來燕京一周年、抗辯不屈這一經曆,緣事而發感慨。詩歌首先敘述唐安史之亂中顏杲卿、張巡等人,雖身陷敵人之手,卻能臨危不懼,敢於在敵人麵前伸張正義的英雄氣概,接著寫自己雖曾與敵人犯顏抗辯,卻沒有被殺而不得不苟活,因而後悔當初沒能跳東海以成仁。

詩歌一開頭連用兩個設問,語氣豪邁,然後通過頻繁的轉韻,跳動的意脈,將作者萬丈豪情與滿腔悲憤傾瀉在紙上。文天祥古體詩深得杜甫長篇古體筆力,往往感情奔放,行氣如虹,結構終始不懈,而急促沉痛的聲調與跳動的意緒,又可見其深得高、岑歌行長篇之特長,凡此種種,於宋詩中並不多見,值得注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