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至高沙(1 / 1)

德祐二年三月初六日傍晚,作者一行達到高郵城西。這首絕句,便是記錄作者到達高郵時的感受,詩前有序言,後有結語,相映成篇。高沙:高郵。

予倉皇至高沙,驚魂靡定。回思初四土圍中,初五竹林裏,幾死於是。使果不免,委骨草莽,誰複知之!

江南自好築金台,何事風花墮向淮?

若使兩遭豺虎手,而今玉也有誰埋!

予至高沙,奸細之禁甚嚴。時予以籮為轎,見者憐之。又張慶血流滿麵,衣衫皆汙。人皆知其為遇北,不複以奸細疑。然聞製使有文字報諸郡,有以丞相來賺城,令覺察關防。於時不敢入城,急買舟去。

序言的意思是:我們在驚慌失措之中趕到了高郵。驚魂未定,回想三月初四那天在土牆中,初五那天在竹林中,兩次差點丟失性命。如果真的死了,棄身草莽之中,又有誰知道呢?靡:不,沒有。不免:不免於死。

江南自好築金台,何事風花墮向淮——築金台:戰國時燕昭王於易水上築台,置千金於台上,以招納天下豪傑英雄。風花:《南史·範縝傳》:“竟陵王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貴貧賤?’縝答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hún,廁所)之中。墮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複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不能屈。”這兩句是作者對以往苦難經曆原因的探究,悔恨自己以前的失策,意思是說:本可以在江南召集英雄豪傑,以圖複興,為什麼竟在兩淮受此折磨呢?

若使兩遭豺虎手,而今玉也有誰埋——兩遭:指序言中所說的“初四土圍中,初五竹林裏”兩次曆險。豺虎:指元軍。《晉書·庾亮傳》:“亮將葬,何充會之(送葬),歎曰:‘埋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這兩句是說:如果當時死了,隻有委骨荒野而已。

結語的意思是:我們到了高郵。當時奸細防範非常嚴。我以籮筐為轎,讓人抬著我走,凡是見到我們的人都深表同情,又看見張慶血流滿麵,衣衫上都有血漬,便知道我們遭遇了元兵,不再懷疑我們是奸細。我們聽說李庭芝給各郡縣發了一道告示,說有一位丞相是元軍奸細,來騙取城市,叫大家偵察防範。當時我們不敢進城,匆匆忙忙買了船離去。遇北:遇到元兵。北:指元兵。文字:告示。於時:當時,在那時。

這首詩是作者對過去經曆的總結與感歎。總結的內容有兩個方麵:一是皋亭山議和之會的失策;一是被元軍拘留,以及逃出元軍魔掌的九死一生過程。感歎的是大難不死。文天祥絕句詩往往用典貼切,善於隱括複雜的情感思想。這首詩中的用典使事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築金台”體現的是堅強的抗元意誌;“風花”則是對自己失策的追悔,而“埋玉”則流露了自己大難不死的慶幸。自皋亭山之會到流落高郵,其間發生了許許多多驚心動魄的事件,這些事件既關個人生死,又關社稷存亡,不免有諸多感慨,但作者能把它們隱括在不多的典故中,不能不歎服作者技藝之高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