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愛國思想述評(代序)(1 / 3)

王水根

1283年1月9日(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義於元大都(今北京)柴市,距今已有七百多年了。文天祥的愛國主義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詩句始終激勵著後人,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既是他那個時代的精神產物,也是後世乃至今天的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下麵,擬就他有關愛國主義的幾個問題,加以評述。

一、奮起勤王是為了救國

南宋德祐元年(1275)初,文天祥正在贛州知府任上,接到了腐敗無能的臨安小朝廷發來的《哀痛詔》。講到國家麵臨著困境:蒙古南侵的鐵騎已“闖我長江”,形勢危急,國內度宗已死,四歲的恭帝繼位,政局動蕩;“田裏有哀歎之聲,而莫之省憂;介胄有饑寒之色,而莫之撫慰。”詔書號召“文經武緯之臣”、“忠肝義膽之士”迅速起兵勤王。文天祥出於忠君愛國的思想,“捧詔涕泣”,在兩三個月內組織起第一支勤王隊伍,“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傑皆應,有眾萬人”。四月,文天祥領兵下吉州。七月七日,大軍從吉州出發,沿贛江而下,八月,開抵臨安(今杭州),駐兵西湖岸。

這麼一支隊伍,臨時湊集,未經戰陣,戰鬥力是可以想見的。他的政敵黃萬石,甚至攻擊此為“烏合之眾”、“兒戲無益”。作為一介書生,素昧韜略,文天祥深知自己的短處和部隊的弱點。他並不希冀憑這支隊伍阻止元軍的南侵。他起兵的意圖,是想以此樹立起一麵抗戰的旗幟,召喚全國軍民投入反侵略的鬥爭中去。正如他所說的:“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德祐二年(1276),局勢進一步惡化。正月十八日,元軍統帥伯顏已經打到距首都臨安三十裏的皋亭山。這時,臨安亂作一團,而文天祥卻鎮定自若。他以臨安知府的身份,慷慨上疏,提出救國方略,並願率義士背城一戰。但統治集團不聽忠言。當晚,宰相陳宜中逃跑;次日,主將張世傑等也走了。南宋政府陷於癱瘓。此時,“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這時才有人想到文天祥了。早上,封他為“樞密使”,主管軍事;中午,又加封他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真可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了。顯然,這不是器重他,而是利用他的愛國熱情將收拾殘局的責任推卸給他。對於這一點,文天祥想的是“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當投降派要他出使元營談判時,他以為“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遂毅然接受出使元營的任務。在強敵麵前,他“抗辭慷慨”,使敵人“上下頗驚動”。可是,由於投降派“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他不幸被元軍扣留,“羈縻不得還”。

二月底,伯顏大軍進入臨安,南宋朝廷終於覆亡了。太皇太後和恭帝均當了俘虜。不甘心當俘虜的文天祥,卻從元營逃了出來,決心再幹!四月八日,文天祥逃到溫州。聽說度宗的兩個兒子(即恭帝的兩位兄弟)已逃到福州,他即上表勸進。不久,被詔到福州,任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後又命他為同都督。這時,文天祥打起帥旗,並“遣其將呂武入江、淮招豪傑,杜滸如溫州募兵”,重新組織力量,進行抗元複國鬥爭。七月十三日,他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設立同都督府,號召四方起兵,收複失地。十一月,文天祥移兵汀州(福建長汀)。同時,陳宜中、張世傑擁端帝入海,向南逃亡。

1277年正月,文天祥督府移屯漳州龍岩,三月,至廣東梅州。五月中,引兵過南嶺,入江西。抗元大軍進會昌,取得於都大捷,接著攻克興國縣,督府也隨遷興國。此時,抗元鬥爭如火如荼。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文天祥部所向披靡。贛州所屬各縣全部光複,僅贛州一座孤城未克。而吉州八縣,亦複其半。鄒硏以贛諸縣兵,直指永豐。江西境內臨(臨川)、洪(南昌)、袁(宜春)、瑞(高安)各州郡,皆起而響應,真有席卷江西之勢。與此同時,湖南張虎在寶慶府(今邵陽)起兵,收複新化、安化、益陽、寧鄉、湘潭等縣;進士趙璠,起兵收複湘鄉;張唐等人也在衡山、湘潭、攸縣等地起兵;攸縣人陳子全還打到江西,收複了萍鄉。在湖北黃州一帶,也有淮西義兵活動,劉源等攻克黃州壽昌軍(今鄂城),堅持四十天之久。此時,文天祥的聲威,震撼了江南。文天祥成了南宋末期堅持抗元鬥爭的實際領袖。

為了堅持抗元鬥爭,文天祥不惜毀家救國。1275年起兵勤王時,他就“盡以家資為軍費”。自開都督府以來,他的母親以及妻妾子女共十二人,都投身於抗元鬥爭,並先後獻出了生命。他的兩個妹夫(龍泉孫栗和永新彭震龍)也曾參與勤王和收複縣邑,事敗亦均殉難。他的妹妹文懿孫,因支持丈夫孫栗抗元,事跡感人,被列入《吉州人文紀略·列女傳》。

曆史事實告訴人們:關鍵時刻最能考驗人。當蒙古貴族的鐵騎南侵時,南宋王朝上自太後皇帝,下至文臣武將,不是投降,就是逃亡;挺起胸膛和敵人鬥爭的寥寥無幾。以狀元作宰相的有留夢炎,在關鍵時刻逃跑了,投降了,又作了元朝的權臣。青年時代以反權奸出名後來作宰相的有陳宜中,在關鍵時刻,也兩度逃走,最後客死於異國(占城)。在士大夫無恥成了很壞的社會風氣之下,文天祥卻能夠傲然挺立,獨樹一幟,國難越深,鬥誌越堅。隻有他,可算是南宋末年堅持抗元愛國鬥爭的中流砥柱。

二、堅持愛國的民族氣節

在敵人麵前,文天祥大義凜然,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他先後接觸過的元朝首腦人物有丞相伯顏、元帥張弘範、平章阿合馬、丞相博羅,以至皇帝忽必烈。不論見到誰,他都循禮,隻作揖,不下跪,氣宇軒昂,抗詞慷慨,充分表現出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德祐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文天祥率談判代表來到伯顏軍營。他對伯顏說:“今北朝將欲為與國乎!將毀其宗社乎?若以為與國,則宜退兵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與金帛犒師。……若欲毀其宗社,則兩淮、兩浙、閩、廣尚多未下;窮兵取之,利鈍未可知。假能盡取,豪傑並起,兵連禍結,必自此始!”真是義正詞嚴,有理有節。在伯顏威迫勸降下,文天祥大義凜然地說:“宋狀元……所欠一死報國耳!宋存與存,宋亡與亡。刀鋸在前,鼎鑊在後,非所懼也。何怖我?!”並責伯顏留使失信,痛斥叛將呂文煥引虜喪國。伯顏見他是個抗元的危險人物,因而把他監禁起來。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在廣東海豐縣北五坡嶺被執,後送到潮陽元帥府張弘範處。左右叫他跪拜,他不理。張改以禮相待,但他從不動心。次年正月,元朝水軍大舉進攻厓山,張弘範把文天祥押在船上,要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他不肯;張強要,便以所寫《過零丁洋》一詩示之。末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是自己身陷囹圄、寧死不屈的宣言,又是對戰友的鼓勵,同時也是對賣國賊的鞭笞。張弘範看了,隻好“笑而置之”,以自解嘲。厓山陷落後,張弘範置酒慶功。酒宴上,張再次勸降,說:“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文天祥憤慨地說:“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張弘範的誘降陰謀終於破滅。

祥興二年(1279)十月一日,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開始,住館驛中,館人熱情招待,天祥不就寢,通宵達旦地坐著,而且“坐未嚐麵北”,以示不忘故國。已投降的狀元宰相留夢炎前來勸降,被他唾罵一頓;被俘投降的恭帝(時年九歲)被派來勸說,他也委婉地回絕。元朝平章阿合馬入館驛,坐召文天祥,天祥則長揖就坐。對此,《文丞相傳》中有一段生動的記述:“馬雲:‘以我為誰?’公雲:‘適聞人雲,宰相來。’馬雲:‘知為宰相,何以不跪?’公雲:‘南朝宰相見北朝宰相,何跪?’馬雲:‘你何以至此?’公曰:‘南朝早用我為相,北可不至南,南可不至北。’(馬)顧左右曰:‘此人生死尚由我。’公曰:‘亡國之人,要殺便殺,道甚由你不由你!’馬默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