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到美國考察,住在紐約郊區的一個專門為華人服務的酒店。早晨到外麵散步,看到一個修鞋鋪,但是從表麵上看你根本看不出那是一個修鞋鋪。牆邊是一個真皮的三人沙發,臨窗的地方放置了一個烏黑錚亮的鋼琴。裏麵正對門口橫陳了一個明亮的玻璃櫃台,櫃台裏麵很藝術地擺放了五顏六色的圓形小盒子,能有上百個,原來是鞋油。櫃台裏麵還有一個修鞋的設備。修鞋匠戴著一副白色的手套,仿佛修理的不是鞋而是一件工藝品。
麵對這樣的一個修鞋鋪,我的心裏真是驚奇。我還看到,來這裏的人們多半不是修鞋而是來擦鞋,鞋架上放置的也多半是擦得錚亮的皮鞋,而不是被修理的皮鞋。由此我們看到,美國人很多事情都是由專業的服務人員去做的,人們隻做自己最專業的工作,其他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都交給別人去完成。擦鞋這樣的小事尚且如此,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可惜,我們的老百姓不習慣這樣算這筆帳。無論什麼事情大家都喜歡自己動手,電器壞了自己捅咕,下水漏了自己填補,來了客人也是自己下廚……總之一切都是自己動手。我們的第三產業落後,與國人事事自己動手的習慣是有著很大關係的。國際貿易使兩國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會提高;同樣,人與人之間的貿易同樣會使彼此的生活水平提高。
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分工和協作都相當精細的時代,我們隻要在一個行當裏是出類拔萃的就可以了,將自己空閑的時間用來充電,使自己的本領不斷提高,然後用自己最擅長的本領為他人服務,掙到錢之後,用自己的金錢購買他人的商品和服務,通過交換,我們大家彼此的生活質量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否則,任何事情都自己去親曆親為,我們不就回到自己自足的封建社會了嗎?想一想,假設一個月收入3萬元的軟件編程人員自己用鐵杵磨成一根針,一共用了三天,那是多少成本?一天就是1000元,一根針的成本是3000元,而我們到市場買一包針卻隻需要一角錢。反過來呢,也是一樣。一個生產鋼針的企業,要編製一個生產管理軟件,組織人員,招兵買馬,可能編製一個軟件要用去幾十萬元的成本。而他們如果到市場上找一個軟件專業公司呢,可能隻需要三五萬元就能搞定,如果到市場上去買一個現成的軟件呢,可能隻需要幾百元。
早在解放初期,針對我國當時造船技術的落後形勢,劉少奇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市場的作用,這就是交換創造出來的高效率,這就是比較優勢給我們的啟發,做我們最擅長的事情,然後用我們手中的金錢購買自己所需要的。
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多掌握一點這樣的規則,你才會有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