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一個警察的奇遇——設租與尋租(2 / 2)

尋租理論最早產生於60年代的美國,它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1974年,美國的經濟學家克魯格首次公開發表了《尋租的政治經濟學》一文,深入研究和探討了由於政府對外貿易的管製而產生的對租金的爭奪活動。這篇文章因此成了現代尋租理論的裏程碑,克魯格因此也被視為尋租理論的鼻祖。

根據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的定義,尋租是指通過國家的保護所產生的財富的轉移。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幹預而獲利的活動。這種努力是把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了一種非生產性的活動,降低了社會的生產活動。尋租者通過特殊的地位或者壟斷權利將本應該屬於別人或者公眾的財富轉移到了自己的手中。

河北的某某官員,名字記不住了,倒賣汽車配額,竟然用汽車裝錢,受賄達幾千萬元;浙江建設廳的副廳長,原溫州市副市長楊秀珠,一個小小的副廳級幹部,竟然能夠斂聚2.5億多元人民幣;一個賴昌星,竟然能夠走私上百億元……他們的錢是怎麼得來的呢?就是設租,先設租然後尋租,將公眾的財富轉移到自己的名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尋租活動呢?因為我們的社會設租太多。比如出版業、出租車業、進出口業、金融業等等,都規定了特殊的經營群體,這樣由於進入的限製,人們為了進入這些領域,就需要開展尋租活動,爭奪經營權利;由於特殊行業的管理者擁有絕對的審批權力,是人們公認的“肥缺”,所以很多官員就開展尋租活動,爭奪這個權力。

尋租是無處不在的。

比如要在世界範圍內選擇一個城市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體育活動,於是各國紛紛開展尋租活動,爭奪舉辦權;城市確定之後,在這個被選定的城市裏,馬上開始了新一輪的尋租活動,因為這個國際性的體育活動的負責人擁有建設體育場館的審批權,人們紛紛活動,爭奪這個“負責人”的位子;負責人確定之後,另一場嶄新的尋租活動又開始了,人們開始紛紛爭奪體育場館建設的權利;體育場館建設項目有了眉目之後,人們為了爭奪建築材料的供應還會開展又一輪的尋租活動……

很多書上說政府是尋租活動的根源,與其說政府是尋租活動的根源,不如說政府中不受權力約束的官員是尋租活動的根源,政府也是由人支配的,政府官員也是理性有限的經濟人,要限製尋租活動,首先就要通過製度建設約束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和權力,製止權力的濫用。

其次要盡可能依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也就是說要減少人為“設租”的可能性。

最後還要增加政府行為的透明度,加強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最大程度地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使公眾對政府的決策、審批有合法的知情權。

在可能的情況下,當內部的阻力足夠大的時候,借助外在力量的推動來減少尋租活動也不失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因為自己的刀有時候削不了自己的把。比如我們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契機,大量削減行政審批,向國際接軌,這就是借助外力推動的最好證明。

寫到此文章應該結束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又讀到了一個美國版的警察故事:

喬治在郵局排隊郵寄包裹,排隊的一共是8個人,喬治排在第八個。這個時候一名警察出現在他的身後,喬治並沒有在意。過了一會,警察用商量的口吻對喬治說:“先生,我正執行緊急公務,要郵寄一個包裹,能不能允許我站到你的前麵去?”朋友回頭看了一眼,點頭允許了警察的請求。警察說了一聲謝謝,然後彬彬有理地站到了喬治的前麵。緊接著,警察又和他前麵那個人提出了同樣的請求,前麵的這位先生也同意了警察的請求。就這樣,這名警察從後往前一個不落地向這些排隊者征求意見,最後終於站到了第二的位置。

如果依看電影的那個警察的經驗,這個警察完全沒有必要和誰商量,徑直走到前麵去就可以了。如果依照中國人的慣例,頂多走到隊列的前麵和最前麵的一兩個人商量一下也就可以了。雖然警察站到前麵去侵犯了後麵每一位的權利,但是有誰敢和警察理論呢?

其實這個警察也很想像那個看電影的警察一樣一步到位走到最前麵去,但是他不能。並不是他的覺悟高,素質高;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因為這是在美國,美國人的製度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別人的特權而站到他人的前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