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本帥分兵去救安西軍的第三個目的!”沒等王思禮把話說完,房琯立刻大聲補充,“李光進所部皆為騎兵,驍勇善戰。既能向安西軍展示朝廷的真正實力,又能監視孫孝哲,以免其突然得了失心瘋,掉頭回援!不過根據本帥的判斷,這種可能性非常地小。孫孝哲當初被安西軍堵在長安城裏頭,連大門都不敢出了,也沒見崔乾佑發一兵一卒救他。如今輪到崔乾佑倒黴,孫孝哲豈能不報當日之仇?!”
“這元帥高見!”王思禮做了長揖,滿臉佩服之色。
即便心裏依舊不踏實,他也不敢再多說了。因為以房琯的口才,無論他說什麼,肯定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來。況且當年他從潼關逃到李亨帳下後,本來該以喪師辱國之罪處死。多虧了房琯在旁邊美言,才保住了這條小命兒。所以與公與私,都不應再質疑主帥的決定,以免給後者的聲望與威信造成損害。
輕而易舉地統一了將士們的認識,房琯連夜翻看兵書,再度祭出一個奇招。將所部兵馬分為三班,輪番向崔乾佑挑戰。白天擂鼓吹角,叫罵不絕。晚上則圍著坊州城大唱幽燕民歌。以效當年淮陰侯韓信四麵楚歌,瓦解楚霸王軍心的故事。
崔乾佑被吵得苦不堪言,不得已,派人送出信來,主動請求三日後決一死戰。房琯見信大喜,將圍城的將士們撤回,全軍向後退到十裏外的黃帝陵,擺下五方懸車星鬥大陣,坐等崔乾佑前來送死。
那五方懸車星鬥大陣,據說乃是初唐名帥李靖所創。一直失傳多年,直到天寶初,才重新現世,被很多書香門第收藏為兵家至寶。房琯乃名門之後,自幼飽讀詩書,當然不會落下如此奇珍。非但將《李衛公遺書》中所闡述的用兵道理背誦得滾瓜爛熟,而且能活學活用,將書後附錄的幾個經典陣型推陳出新。
整個五方懸車星鬥大陣分為左、中、右、後四部分。左右皆為騎兵,人數各在一萬上下,負責包抄兩翼,追亡逐北。中央則以牛車兩千輛為核心,車上有禦手,射手各一,長槊手兩人。牛頭上綁以匕首,以效田單破燕之典故。車轅之上,則綁以長矛、鐵槊,以仿薑子牙滅殷之韻神。在牛車背後,則是房琯親自統領的後隊,再細分為五行二十八部。
每部有主將一人,副將兩人,士卒一千。皆按照天上二十八宿的名字命名。由於決戰地點設在軒轅黃帝陵下,所以五行中以土為尊,計一萬人。由大唐天子李亨的塑像為主帥,澤被全軍。左丞相房琯為副帥,坐在一個高高豎起的四層樓車上,代替天子發號施令。
其餘四行,則分為金木水火。每行七千人,編為七部。與天上二十八宿的七座呼應。具體行動,則嚴格遵照樓車上打出的旗幟。待中軍的神牛大車把崔乾佑的隊伍衝散,則四行齊出,將叛軍碾成齏粉。
當年漢光武皇帝統帥鄧禹、吳漢、岑鵬、馬武二十八將,掃平各方豪傑,中興大漢。今日房琯也要憑此五方懸車星鬥大陣,滌蕩叛逆,重振大唐。
崔乾佑這回動了真怒,一直縮在坊州城裏養精蓄銳,待房琯在城外將五方懸車星鬥大陣部署好了,才點起三萬大軍,慢吞吞地,趕向軒轅黃帝陵“送死”。
看看敵軍已經走到兩裏之內,坐在四層高的樓車上房琯沉聲下令:“吹角,懸車先行,二十八宿展開,滅此朝食!“
“諾!”六萬六千大唐健兒齊聲回應。或邁開步伐,或催動戰馬、牛車,轟隆隆向前壓去,宛若山洪決口,沿著黃帝陵前的緩坡,傾瀉而下!
“擊鼓!”
“擊鼓!”“擊鼓!”“擊鼓!”
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
鼓聲如雷,旌旗獵獵,刀鋒反射出的寒光,照亮一張張年青而又誠摯的麵孔。
注:正史上,此戰發生於鹹陽附近的陳濤斜,房琯以一介書生統帥大軍,胡亂指揮,導致李亨小朝廷全軍覆沒。虧得郭子儀從山西緊急派兵回援,才沒有被叛軍趁機鏟除。
如果您覺得《盛唐煙雲》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