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殤 (五 下)(2 / 2)

哥舒翰素有慧眼識珠之名,所看中的英才,皆奏請朝廷委以重任。裴冕也借著這股東風,與來瑱、魯炅、王思禮、高適、李承光、管崇嗣等人一道,平步青雲,從司庫參軍升任為河西節度使衙門的行軍司馬。

哥舒翰潼關兵敗,麾下眾將或降或散。裴冕因為被哥舒翰留在了河西處理軍中雜務,從而得以幸免。在哥舒翰投靠了叛軍,河西節度府人心惶惶之際,裴冕“果於用事,兼善變通”的特長終於得到了發揮的機會,與幾名留守官員一起,突然發難,鏟除了節度使府中準備響應哥舒翰號召向安祿山投降的國賊,然後帶著剩下的五千餘名老弱病殘,趕往京師勤王。

半路上,恰恰遇到了向西北逃難的太子李亨。裴冕當機立斷,保護著驚魂未定的李亨掉頭趕往靈武。隨後,又與杜鴻漸、魏少遊、崔漪、李涵等人一起,將李亨推向了皇帝的寶座。

憑借著這份擁立之功,裴冕終於也位極人臣,做了靈武小朝廷的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力達到了臣子所能觸及的最高點。 然而,雖然作為大權在握的宰相,裴冕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並不安穩。論名聲和資曆,他比不上開元十二年就做了奏授秘書省校書郎的房琯;論手中實力,他也比不上征戰在外,將史思明部牢牢堵在井陘關以東不得寸進的郭子儀,李光弼;論根底深厚,他甚至比不上原朔方留後支度副使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遊、節度判官崔漪等,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善於揣摩皇帝陛下的心思,事事做到別人前頭。

李亨不滿意於靈武小朝廷的單弱,急於擴充實力。崔冕當然要想盡一切手段達成目標。盡管這些手段,在別人看來都過於匪夷所思,過於急功近利。而左相房琯,此刻也跟崔冕一樣,迫切需要做到一些常人所不能之事,穩固地位。因此與崔冕彼此呼應,沉瀣一氣。

房琯原本是替巡幸蜀中的老皇帝李隆基試探太子態度而來,發現李亨搶班奪位的勢頭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立刻順水推舟,以李隆基的名義,口頭“冊立”李亨為皇帝。做了這件事之後,房琯便等同於自己斷絕所有退路,除非李亨能如願站穩腳跟,逼得老皇帝徹底交權。否則,必然要身敗名裂。

兩位宰相大人和皇帝李亨的需求一致,底下的人即便對新政有再多怨言,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了。況且如今朝中最有實力與崔冕、房琯等人分庭抗禮的大將軍郭子儀正忙於應付史思明的瘋狂進攻,實在無暇顧及背後的事情,也不願意為此惹得文武失和,所以崔冕、房琯和魚朝恩等人聯手打造的新政,味道雖然刺鼻了些,卻順順當當地執行了下去。

消息傳到了洛陽,安祿山大喜過望。立刻以八百裏加急的方式傳令給孫孝哲,命其率部西征,務必將安西軍拖在汾州一線,不能分身他顧。同時,命崔乾佑部結束手中一切軍務,揮師北進,直搗殘唐餘孽的老巢。

孫孝哲和崔乾佑二將不敢怠慢,接到命令後分頭展開行動。一個出長安向西,尋找安西軍主力,試圖洗雪前恥。一個渡黃河向北,繞過路上可能的阻攔,徑自撲向靈武,以期建立不世奇功。

刹那間,京畿關內兩道烽煙滾滾,支持大唐的各路兵馬與兩支叛軍殺做了一團。無奈敵我雙方實力相差過於懸殊,除了安西軍還能勉強穩住陣腳,與孫孝哲部互有勝負之外。其他幾路唐軍,很快就敗下陣來,被崔乾佑從坊州一路趕向了靈州。

李亨的溫泉行宮地處於靈州最南端,還沒等竣工呢,便聽到了叛軍的號角聲。急得兩眼冒煙,不顧杜鴻漸、魏少遊等老軍務的勸阻,下令整軍迎擊。左相房琯身兼西京招討使,又曾經熟讀兵書戰策,當仁不讓地做了大軍主帥。又奏請李亨,任命兵部侍郎王思禮、禦中史中丞鄧景山為左右副手,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製誥賈至、右司郎中魏少遊為判官,給事中劉秩為參謀。點起傾國之兵八萬,浩浩湯湯向南殺來!

如果您覺得《盛唐煙雲》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124/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