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老板,先揍誰!(1 / 2)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嶽麓書院。蒸蒸日上的長雲市,演化著一場大變革,而此中的變革演化正是在這千年的學府之內。

這塊令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幾百年來,書院人才輩出,經久不衰,絕非偶然。無論立院之根,處世之本,還是講學之道,育人之術,書院都有它的偉大和神奇之處。

嶽麓書院的精神坐標和價值體係,受唐時湘南人周敦頤影響甚大。所謂吾道南來,原是濂溪正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江餘波。

周先生主張在學術思想上要由自己的特色和主張,一是強調以性為宇宙本體,從人性、物性中尋求萬物所共同的性,是重踐履,倡經世務實學風,反對離開實用空說性命,是不偏一說,主張融彙眾家之長。這一切,都為嶽麓書院紮下健康而茁壯的文化根係,以後的枝繁葉茂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儒門,後世儒家弟子也並不隻是那些堅定與自己成見的腐儒,更多的是經久不衰的正氣浩然,正如嶽麓書院存在的浩然之氣,可以毀滅書院之根本,但教化在人心中的正氣,卻浩然長存於世,而朱熹等人就是這其中的另類。

學院繁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院善於找到與理想與現實,特別是與統治者妥協的平衡點。在保持相對學術獨立性的同時,又積極尋求官方的認可和鼓勵,這實在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學院在理性地認可現實統治的基礎上,很明智地把持著辦學的自由和學術的方向。於是,曆代統治者多有褒獎,學者也終有了一個相對言論自由的學術平台。北宋真宗皇帝召見山長周式,頒書賜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

南宋張式主教,朱熹兩度講學。明代中後期,明世宗禦賜敬一箴,王陽明心學和東林學派在此傳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別禦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

而這與後世主流儒家弟子倡導的君為主,民為輕剛好相反,那時候的一些儒家弟子雖然沒有拋棄儒家的正統思想,卻也懂得不是迂腐的跟著聖人學,而萬立命為根本。

修身齊家治國明天下,這句儒家至理真言任何人都無從反駁,但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路,對其理解也不同,而在張式朱熹乃至王陽之等人卻理解出了不同於後世儒家墨守成規,不敢反駁聖人觀點的主張。

儒家聖人孔子講君為君,民為民,是對上輩尊重的意思,人既然為君,那就有其獨到之處,無論如何,身為臣子都應該奉公守法,與配合其施政,同樣儒家也講仁,講孝,講親,如果為君者忤逆天下孝道,忤逆萬民之仁道那就可以攻而伐之,所以孔子當初所說所做,隻是被後世大多數儒家弟子誤解,隻會學,而不敢反,人若是沒有反抗的心理,永遠都不可能明白人生到底為何,聖人到底說什麼,而人若是逆反之思維,那就可以真正參悟到大道,聖人之決斷。

就如同現在讀書一般,隻會讀死書,即使考上大學,讀到碩士博士,乃至教授,但人若是無任何逆反之心裏,將聖人之書熟讀於心,隻懂得那些膚淺的道理,那麼人生就如同複製一般,複製了別人的路,在套在自己身上,變得不倫不類,人可以複製別人的,但一生中若是隻會複製,而不會逆反著去超越,那活著的永遠不是自己,而是在走別人的老路,而這路絕對不會超出你所複製之人的成就之外。

聖人為何要將警世之語說出口,為何大道至簡?隻因為他想用最簡單的話語去表明最為簡單的道理,一個正字,蘊含了很多,一個孝字蘊含的千萬文字都無法去解釋的事實,這就是簡單,如果隻是複製了正字,表麵或許能正,但在心中卻永遠都不能讓其超脫出這個字之外,正?真的隻是那麼簡單麼?或許其中還有反的意思,沒有反,為何有正呢?

眾所周知,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傳播學術而聞名於世,對理學的傳播和發揚尤為突出。對於理學,今人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偏見,總會輕易扣上唯心主義的大帽子。

其實,哲學世界,絕非唯心唯物劃分這麼簡單。這些艱深的思辯命題,就是留給後世用實際行動去解答的根本。

先賢們勇於對世界進行多樣的思考和深刻的了解,自由討論,平等交流,這種精神和氣氛在當時之中國實在難得。至於後來理學走向官樣文章,那就不是讀書人的事情,而是那些政客的事情了,自古都如此,儒家講究正,可惜後世大多數儒家弟子卻智慧以偽正為名,打著造福天下的旗號,卻掛羊頭賣狗肉,凡是敢於反駁的的人幾乎都橫死,即使皇帝也沒例外,秦始皇就是一個例子,那樣偉岸的君主硬是被說成了是暴君,朱棣也是,那些所謂的讀書人隻是追著他造反的壞名聲,卻沒想過他為大明朝,乃至後世子孫所撐起的一片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