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處處充滿未知的危機,就像享利一樣,冷不防就會挨槍、中彈。這時候,我們隻有兩條路可選擇:一、克服它;二、被它打敗。對於“失敗”要有一個很好的詮釋,把人生中曆經的各種挫折當成“負麵的恩典”,當作幫助我們豐富人生的教育材料。
陳怡安博士指出:外在的環境雖然會不斷幹擾我們,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可以“成長再成長”。表麵看來,挫折似乎要將我們擊倒,但人一旦發揮潛能,就會產生更大的創造力與更新力,幫助我們度過逆境。因此,厄逆、幽暗、未知也就變成生命轉機的際遇。
要麵對生活中的戰爭,至少要具備兩件法寶,一件是危機意識,另一件則是平常心。“危機”的意思是,危險的後麵隱藏著機會,換言之,在順境中不忘危險,在危險的時候更不忘背後仍有生機。而平常心則意味著,保存豁然開朗的心胸,就不會惶恐緊張,平時不以順境自滿,也不以困境自歎。
就像是日本武士一樣,我們每天出門,也要對抗眼前的敵人,七個、十個……我們希望打贏,但我們也可能會被打敗,假使我們學會如何轉化危機,把它變成“負麵的恩典”,那麼至少在下一次戰爭中,我們還有機會贏。
堅定不移,戰勝挫折
人天生就有進取心這種內在動力,進取心在這裏的一般意義主要指在你的生活中,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你都應把你的目標不斷向前推。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目的是沒有界限的,而真正的界限卻是:你是繼續前進,還是停滯不前,甚至放棄。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保持著你的進取心。
一位電台播音員在她的30年職業生涯中曾遭辭退18次,可是她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信念,終於獲得成功。這位播音員就是莎利·拉斐爾。
如今,莎莉·拉斐爾已成為自辦電視節目主持人,曾經兩度獲獎。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每天有800萬觀眾收看這個節目。她深情地回憶說:“我遭人辭退了18次,本來大有可能被這些遭遇所嚇退的,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她說,“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堅強的毅力,來源於對遠大目標的執著、渴望和對自己克服困難、戰勝逆境的信心。大部分人都喜歡直線,不喜歡走曲線,但是現實環境有時要求我們遭受挫折,走一段彎路,這時候,就要求我們鼓起勇氣,不要氣餒,不要中途自暴自棄,過程的曲折並不代表失敗,隻要我們繼續不斷地努力,用百折不回的精神向前進,終於會有一天擺脫逆境的困擾。
在逆境中堅持奮鬥,關鍵還在於準確判斷形勢,懷有“雨後必天晴的信念”。
日本海運霸主岩崎彌太郎在明治初年經營來往東京、大阪、神戶間的海路運輸。但在明治五年,又成立了一家“郵政蒸汽車公司”。兩家公司進行了激烈競爭,由於對方是三井財團的企業,實為官民合營性質,受到官方保護,又有大量資金,因而不惜降低運費,甚至免費運送旅客,目的就是將對手岩崎公司搞垮。
當時海運業收益微薄,實在難以進行長期赤字經營,但彌太郎拚死應戰,因為他深知海運業在目前的收益率不高,但總是國家經濟命脈,將來必然有蓬勃發展的希望。因此雖然經營上瀕臨破產,可還是慘淡經營苦撐下去。終於,海運業開始大舉發展,岩崎公司渡過難關,又經數年經營,終於鞏固了其在海運業巋然不動的地位。
在事物發展的道路上,總有一些轉折點,麵臨這種突破之前,往往是最困難、艱巨的時刻,這種時刻,我們一定要判斷形勢,確定方向,無論情況多麼嚴峻,也決不輕易放棄,因為隻要堅持到突破瓶頸,轉折處就會出現“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