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沒有失敗
當愛迪生正為發明白熾燈泡嘔心瀝血時,一位朋友不解地問他:“你為什麼要堅持做這種蠢事?你已經失敗了不下九千次了。”愛迪生對他這位朋友的問題感到很驚奇,他回答說:“我還沒有失敗過一次,我九千次知道了怎樣做不行。”
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生活的無限潛能,但大多數人隻發揮了他們創造才能的極小部分。實際上,研究發現人們在孩提時期最具創造性,而以後人們的創造性就逐慚地衰退,變得沒有想象力,喜歡從眾。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這一切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現實的力量在扼殺我們的想象力,我們越來越把注意力放在了生活的大事上,而忽視了對可能性的關注。社會希望人們從眾,與團體保持一致的壓力日益增強,無論這個團體是我們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對著裝、舉止、說話和思想都明顯的有規定好的準則。當我們對這些準則有所偏離時,我們就會被社會接納,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大多數團體對喜歡獨立地思考和有創造性的人都無法容忍,例如,想想在你的生活中,當你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或完成某項艱巨任務的獨特的辦法時,其他人對你有創造性的想法持否定的態度嗎?你敢於背離傳統的規範,為此而遭遇了嚴厲的後果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此遭遇的人絕不僅僅隻有你。
為什麼人們要對他人有創造性的觀點會持排斥的態度呢?如果看一看螃蟹,就能找到部分答案了。如果你把一隻螃蟹放進桶裏,它會想辦法用一隻爪勾住桶的邊緣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幾隻螃蟹放進桶裏,就沒有一隻螃蟹能逃走,因為隻要一隻螃蟹靠近桶邊,其它的螃蟹就會一擁而上,把它拉回來。當然,螃蟹並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阻撓同伴的成功,但是,這種現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類的行為。當有的人出類拔萃,與別人不一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眾人共同出擊,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地步。這種缺乏仁愛的表現,通常來源於人類的嫉妒之心,人們可能會感到他人的成功就會映襯出自己的失敗。
要認識你的創造性的潛能,還存在著其它的障礙。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加,我們也會變得不太願意去嚐試新的東西,因為我們變得越來越怕失敗。追求創造性不可避免地就會有失敗,因為我們要設法打破常規,衝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超越傳統的做法。創造性發現的曆史充滿著失敗,而當我們在爭論我們是否應嚐試新東西時,這一事實往往被我們忘記了。
托馬斯·愛迪生擁有上千項的發明專利,他的新奇想法在當時本應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卻未見有任何結果。他隻有很小一部分的發明在社會上取得了成功,從而改變了文明的進程。
挫折是壓不垮人的
美國著名的文學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中有這麼一句話:“英雄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擊敗。”
在具體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有些人告訴自己:我已經嚐試過了,不幸的是我失敗了。其實他們並沒有搞清楚失敗的真正含義。可以說,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敗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失敗者總是把挫折當成失敗,從而使每次挫折都能夠深深打擊他前進的勇氣;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挫折麵前,總是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還沒有成功。”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繼續努力,總想著成功,那麼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失敗。相反地,如果他失去了再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輸了!
美國著名電台廣播員莎莉·拉菲爾在她30年職業生涯中,曾經被辭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處,確立更遠大的目標。最初由於美國大部分的無線電台認為女性不能吸引觀眾,她在一家電台謀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辭退,說她跟不上時代。莎莉並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她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之後,又向國家廣播公司電台推銷她的清談節目構想。電台勉強答應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節目。“我對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難成功。”她也一度猶豫,但堅定的信心促使她去大膽地嚐試了。她對廣播早已輕車熟路了,於是她利用自己的長處和平易近人的態度,大談即將到來的7月4日國慶節。她的聽眾立刻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她也因此而一舉成名了。如今,莎莉·拉菲爾已經成為自辦電視節目的主持人,曾兩度獲得重要的主持人獎項。她說:“我被人辭退18次,本來可能被這些厄運所嚇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結果相反,我讓它們鞭策我勇往直前。”
如果一個人把眼光拘泥於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難再抽出身來想一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後如何成功。一個拳擊運動員說:“當你的左眼被打傷時,右眼還得睜得大大的,才能夠看清敵人,也才能夠有機會還手。如果右眼同時閉上,那麼不但右眼也要挨拳,恐怕命都難保!”拳擊就是這樣,即使麵對對手無比強勁的攻擊,你還是得睜大眼睛麵對受傷的感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定會失敗得更慘。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