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聚頭,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中國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華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惟有安安分分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很難辦到。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於是便頂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以上是真實的故事,反映了海外華人的奮鬥曆史。它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製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要看到有益的一麵
安徒生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的童話故事:
在鄉村裏住著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些更有用的東西。老頭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口袋爛蘋果。
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二人於是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的欽佩。
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樣好喝。”
“哦,鵝毛多漂亮!”
“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保持樂觀的心態,常看事物好的一麵有多重要。不要為失去的一匹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爛蘋果,就做一些蘋果餡餅好了,這樣生活才能妙趣橫生、和美幸福,而且,你才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正如同兩個人一起喝酒,當喝到一半的時候,一個說:“唉,隻剩下一半酒了。”言語中充滿了惋惜與傷感。
而另一個說:“哇,真好,還有一半可以喝呢。”這就是樂觀的心態,一種講求進取的正麵心態。
麵對同一種境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理解:滿懷激情,你就會有一種振奮的感覺;失意悲觀,你就會有一種痛苦或失落的感歎。當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實現,或者見解、行為不為世人所理解時,都會使人迷惘、失意。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情緒,會使人對境況產生相同的或近似的聯想、類比。正如英國人狄斯累利所說: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堅持最後一點點
一位年輕人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頂層的主管手裏。他拿著盒子一溜小跑,快步登上那高高的狹窄的舷梯。他氣喘籲籲地登上頂屋,把盒子交給主管,主管隻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就讓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領班也同樣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送給主管。
他看了看領班,轉身登上舷梯,當他第二次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渾身是汗兩腿發顫,主管卻和上次一樣,在盒子上簽下名字,讓他把盒子再送回去。他擦擦臉上的汗水,轉身走向舷梯,把盒送下來,領班簽完字,讓他再送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