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淩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按《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為二萬二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更不養士,蘇建曾經勸告衛青養士以得到好名聲,衛青認為養士會讓天子忌諱,而且作為臣子隻需要奉法遵職就可以了,何必去養士呢?而驃騎將軍霍去病也跟舅舅衛青抱有同一種看法。
跟隨衛青出征的黃義說:“大將軍對待士大夫很有禮貌,對士卒有恩德,眾人都願意為他奔走效勞。他騎馬上山下崗訊疾如風,才幹過人。”
謁者曹梁說:“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猛,經常身先士卒。安營休息時。井未鑿通前,他一定讓士兵人人喝上水,之後自己才會喝水。軍隊歸來時,他一定等士兵都渡過大河,自己才肯過河。皇太後上次的錢財絲帛。他都轉賜給了手下軍官。”
公元前 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征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古訓今鑒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以平定噶爾丹之亂為例,著重說明,為主帥者必須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同甘共苦;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幕未張,將不言困。隻有這樣,才能全軍上下一心,所向披靡。縱觀曆史,任何一個賢明君主、天才統帥、有作為的領導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無不如此。惟有以身作則,才能令行禁止,並為人心所向;隻有身先士卒,才能獲得實事求是的資料,獲得對千變萬化情況的真切了解。能得軍士之心,能明了敵我情況,又怎能不捷報頻傳,凱旋回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