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兵丁不要令習安逸,惟當教之以勞,時常訓練,使步伐嚴明,部伍熟習,管子所謂“晝則目相視而相識,夜則聲相聞而不乖”也。如是,則戰勝攻取,有勇知方。故勞之適所以愛之,教之以勞真乃愛兵之道也。不但將兵如是,教民亦然。故《國語》曰:“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不可以讓士兵習慣於安逸的生活,隻應當教導他們學會勤勉,時常對他們進行訓練,使其步伐整齊、紀律嚴明,上下左右彼此熟悉,正如管子所說的:“白天相互看見自然相識,夜晚聞其聲則知其人,不發生錯訛。”像這樣的部隊,就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勇謀又知禮。所以說,讓士兵適當地辛勞正是對他們的愛護,教導他們注意勤勉才是真正的愛兵之道。不僅帶兵是這樣,教誨百姓也應是這樣。《國語》上說:“老百姓辛勤勞動就會動腦筋想問題,動腦筋想問題就會產生善良的願望。老百姓隻貪圖安逸就會放縱自己胡思亂想,思想一混亂就會忘掉善心,忘掉善心就會惡念頓生。肥沃的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沒有出息者,是因為他逸樂好淫。貧瘠地方的人民則沒有不向往道義的,這是因為他們很勤勉。”
家訓史話
朱元璋自起兵之日即重視軍隊的建設,尤其是重視軍風、軍紀、軍隊素質方麵的建設。在攻下大都之後,他對軍隊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創建一個新的王朝需要用一支強大的軍隊,而奪取天下之後,仍然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保衛,隻有這樣,才會使內外的敵人沒有可乘之機。無論是戰時還是和平時期,軍隊擔負的主要責任都是基本相同的,為此他一再告誡各部隊將領:有備才能無患,不論和平還是戰時,都要隨時準備迎擊敵人。
朱元璋所建立的常備軍是和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逐步建成的。在攻克集慶以後,朱元璋主張實行屯田政策,廣積糧食,供給軍需。他和劉伯溫研究古代的兵製,總結曆史經驗:征兵製好處是舉國皆兵,有事召集,無事歸農,兵員素質好,來路清楚,平時軍費開支少,缺點是兵員都出自農村,如有長期戰爭,便會影響到農業生產。募兵製的好處是應募的多為物業遊民,當兵是職業,訓練時較間長作戰能力較高,兵員數量和服役時間不受農業生產的限製,缺點的是要維持龐大的軍隊,軍隊開支很大,招募的兵大部分來路不明,沒有妻兒老小的牽掛,容易逃亡,也容易叛變。較好的辦法是揚長避短,將武裝力量和生產力量結合起來,既可以靈活指揮,又可以避免財政上過重的負擔。
於是,劉伯溫便奏請建立衛所製度。朱元璋同意後,全國上下建立起衛所,史載:“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製,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顧名思義,衛所是由衛和所組成的,在建製方麵,如果是單一的一個郡,就就設所,兩個郡在一起相連,則設衛。衛所是一個個或大或小的管理基層部隊的機關,相關與現在的連、團、旅、師的建製。這種嚴密的體製在曆史上無疑是首創。在現實中,管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衛所的兵源有四種:一種是從征,即起事時所指揮的部隊:一種是歸附,包括削平群雄所得的部隊和元朝投降軍隊;一種是摘發,指因犯罪被罰充軍的,也叫做思軍,這種人在軍隊是沒有地位的;一種叫探集,即征兵,按人口比例,一家有五丁或三丁出一丁為軍。前兩種是原有的武裝力量,後兩者則是補充的武力,特別是探集軍在數量上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四種來源的軍人都是世襲的,為了保障固定的軍人數量,法律規定軍人必須娶妻,世代繼承下去,如無子孫繼承,則由其原籍家屬中抽壯丁頂補。
軍人有特殊的社會身份。在明代戶籍中,軍籍和民籍、匠籍是主要的戶口。軍籍屬於都督府,軍人不受普通地方行政官吏的管轄,在身份上、法律上、經濟上的地位,都和民戶不同,軍和民是截然分開的。
古訓今鑒
作戰勇猛,行動迅速的部隊,一定是平日訓練有方,這樣才能步伐整齊,部隊上下通明。康熙在位期間能夠平定準葛爾叛亂,削三藩,立下種種彪炳史冊的戰功,也正是出於對部隊有這樣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因此真正的愛兵之道是鍛煉其勇氣和謀略,並且互相了解,不僅上通下達,部隊之間彼此也要熟悉。
安逸造就不出有戰鬥力的軍隊,惡勞也教育不出向往道義的百姓。道理非常簡單,做起卻很難。康熙即位後,勤政務實、軍隊勤修戰功、愛民如子,因此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官吏廉潔奉公,由此才有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