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偏好一藝 必為所溺(1 / 1)

原文

訓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朕於諸藝無所不能,爾等曾見我偏好一藝乎?是以凡藝俱不能溺我。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作為上層人物,用人雖然應該信任,但是也不能輕易信任人,因為下邊的人常常窺伺上層的人的意向而假意地投其所好。如果上層的人一旦有某種特殊愛好,那麼下邊的人就一定會投其所好而誘惑之。我對於各種技藝遊戲無所不能,但是你們可曾見到我偏愛過某一種技藝嗎?因此,任何技藝遊戲都無法使我沉迷。

家訓史話

春秋時,衛懿公是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喪失了進取之誌,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隻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於滎澤,由於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古人有詩雲:

曾聞古訓戒禽荒,一鶴誰知便喪邦。

滎澤當時遍磷火,可能騎鶴返仙鄉?

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玩物喪誌”。康熙則不然,他知道玩物沉迷其中的厲害,因為在康熙少年時曾有過拒收黃鸚鵡的故事。那年小皇帝十歲,軍前某大帥為討小皇帝的喜歡,將一罕見的黃鸚鵡裝入金籠貢上。康熙見到貢品不僅未給獎賞,反而斷然拒收並嚴厲批評。原來,其祖父太宗皇太極曾拒收下人呈獻的銅嘴雀,並說:“此雀雖有好音,可以悅耳,然玩物喪誌,昔賢垂誡,不宜近也。”祖母把這個動人的故事講給康熙聽,在他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有拒收黃鸚鵡的故事發生。

古訓今鑒

康熙這番訓誡,站在一國之君的立場上,認為對所用之人必須進行考察,對曲意逢迎,極力投其所好者,要時時加以警惕。作為皇帝,更不能玩物喪誌,沉溺於各種技藝遊戲之中。

不管是後來的明朝沉迷於木藝的明熹宗,還是最後沉迷於煉丹藥的嘉靖,都是玩物喪誌的典型。康熙能有如此深刻認識,足矣警戒今天沉迷於眾多事物無法自拔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