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訓曰:凡理大小事務,皆當一體留心。古人所謂防微杜漸者,以事雖小而不防之,則必漸大;漸而不止,必至於不可杜也。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處理任何事情,都應當小心謹慎。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的含義,就是指無論任何事情,即使很小,如果在它勁露端倪或剛剛發生的時候不加以防範,小問題就一定會逐漸變成大問題;如果在它逐漸發展變化的時候,仍然不加以防範,那麼,就必定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家訓史話
唐太宗時期的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在唐太宗作秦王時,相壽在他手下工作。可謂是老臣,也算功臣。但是因為貪汙而被解除職任。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
魏徽規勸說:“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
皇上接納了魏徵的意見,也覺得獨私故人一個,以後其他的故人犯錯都沒辦法處理,這樣的先河不能開,防微杜漸。於是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
皇上賜相壽帛之後,隻能打發他走了,相壽流著眼淚而去。
古訓今鑒
凡事當前,無論大事小事,都有其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古人有:“事有因革,風起於萍”等訓語,講的就是這一道理。作為君王或一任領導,事情繁雜,頭緒眾多,這時候常常忽略或有意視而不見一些小事,正是這些小事的發展,讓人們措手不及。
康熙教導後輩,無論處理大小事務,都應當處處留心,都應當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此話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