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文以安邦,武能定國(1 / 1)

原文

夫功成設樂,治定製禮。禮樂之興,以儒為本。宏風導俗,莫尚於文;敷教訓人,莫善於學。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遊文翰,不識智之源。然則質蘊吳竿,非筈羽不美;性懷辨慧,非積學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覽百家,精研六藝,端拱而知天下,無為而鑒古今。飛英聲,騰茂實,光於不朽者,其唯學乎?此文術也。斯二者,遞為國用。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國家安定之後,就應該製禮作樂來規範教化。製禮作樂、宣風教化,應以儒家思想為本。導引習俗,沒有比用文術更好的了;宣揚政策,訓誨人民,沒有比學校教育更好的了。原因在於依靠文術,可以弘揚道德;憑借學習,能夠光顯身名。不靠近深溪,就不會知道地有多厚;不認真學習,就無法明白智慧的源泉。吳地的竹竿雖然端直質勁,堪作良箭。但如果不把它放在弓弦上,就不能顯出其獨特的功用。有的人盡管天資聰慧,善辨有識,但不經過學習積累日後也無法成大氣候。因此,天子設立明堂,作為尊賢之所;帝王建立學校,作為學習之地,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進德修業,養身增智來拱衛江山。一國之主,必須博覽群書才能積累學問,深入控討六藝的精髓,才能增長見識。積學儲寶,天下大事了然於胸,就可以鑒古知今。要想傳揚英美之聲名,播撒嘉惠之德行,從而使自己能不朽於世,不靠學習怎麼能行呢?這就是文藝儒術之道的獨特價值啊!文武二字是立國治國之道。

家訓史話

隋末之時,天下大亂,李淵父子順時應勢,起兵於太原。在這場曆時彌久的戰爭中,李世民充當了英雄的角色。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平定天下,二十九歲升為天子,從一個弓馬少年成長為一個國家的舵手,可謂鋒芒畢露,才略過人。李世民的一生,幾乎都處於征戰之中。即便是在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貞觀十八年,他仍“發天下甲士,招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麗”。在去世前十五個月的貞觀二十一年冬,他還派出大將奔赴前線,“以伐龜茲”。開疆拓土,征戰天下。

中國的二十四史,其中八部在貞觀時期問世,並且唐太宗還親自給晉宣帝司馬懿、晉武帝司馬炎、王羲之等紀傳書寫評論。登基之後,他追思古代賢王,立刻啟用賢人,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其時呈現出一派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景象。在治理國家上,他注重“以民為本”,隻幾年工夫,到了貞觀四年,“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賚糧,取給道路焉。”到了貞觀十三年,高麗、新羅、西突厥、波斯等國,相次遣使朝貢。貞觀二十一年,吐火羅等“遠夷十九國遣使朝貢”。

唐太宗也積極地投身到了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隊伍中來,李世民執政期間,君臣之間,坦誠相見,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典範。早在他為天策上將時,便開設弘文館,“延四方文學之士”,特別是將原來政治上的反對派也請了進來,恩禮優待,討論文籍,有時談到半夜才睡。看到新進士魚貫而入,他喜不自禁,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再譬如魏徵,曾經是李建成的心腹幕僚,並且多次建議早點對李世民采取措施,先發製人,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不僅不罪,反加重用,位至宰相。這十八學士,如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虞世南等人,在後來的文事武事上,都成為他重要的助手。

古訓今鑒

武能定國,文能安邦。李世民因為讀史頗多,深諳其中玄機。文武不可偏廢,國家未定之時能領兵征戰,不畏強敵,不懼戰場;國家安定之後要修繕禮數安定人心,教化民眾,宣揚政策。唐太宗以此告誡兒孫治國之道,可謂精要有切中要害。這是他自身實踐得出的真理經驗。文以安邦,武能定國。因此,兩者交互使用,才是駕馭天下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