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雕;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雕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
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何則?越習其威,徐忘其備。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機也。
——李世民《帝範》
白話
軍隊和武器,是國家用來對付凶亂暴虐的工具。一個國家,雖然領土廣大,如果喜好**,那麼人口就一定會減少;盡管秩序安定,頻繁動武,那麼國力就一定要衰竭。人口缺乏並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方法,窮兵黷武也不是抵禦敵寇的良方。因此,**一事,既不能沒有,也不能常用,一定要做到有備無患。因此作君王的要在四季農閑之際,不忘講解和演習軍事。春搜、夏苗、秋獮、冬狩,既是為了打獵,也是為了練兵。
勾踐將士有車前之蛙的勇氣,最終成就霸業。徐偃不注重軍隊建設,結果終因武備鬆弛而被文王攻滅。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就是沒有做到有備無患。孔子說:“不預先教導和訓練軍備,讓人們知曉**的價值,臨到不測之時,急忙驅趕他們去迎戰,這叫做白白地把人民丟給了敵人。所以,隻有真正明白**與武備的含義,才可以退得以守,進得以攻,常居不敗,永保太平,這才是用兵之道。
家訓史話
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
唐朝的另一個著名將領候君集奉命帶兵修理驕橫的吐蕃人。候君集通過夜襲擊敗了吐蕃軍,斬首千餘。吐蕃軍退兵後,鬆讚幹布做了頡利可汗也做過的事:派使者謝罪求和。但是他沒有放棄和親的請求。可能是被他的執著感動,7年後他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滿足。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軍再次遠征,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穀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勢力範圍。貞觀十三年,高昌國失臣禮。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來得那麼快,嚇得大病起來,感到忽冷忽熱,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活活嚇死的人而載入史冊。
貞觀十九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唐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這一塊地方了,趁著我還沒死,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掉。
夏季,李績暗渡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兵大駭。營州都督張儉和另一個前麵出現的優秀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卑沙城,俘虜八千人。**軍抵擋不住了,遼東陷落。唐軍殺**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有百姓四萬多人。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發。**將領高延壽等人率領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擊敗。高延壽向唐軍乞降,來到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鑒》上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對他們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複敢與天子戰乎?”高延壽等人“皆伏地不能對”。唐太宗將降軍中的**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人悉數釋放。
古訓今鑒
李世民告誡子孫用兵之道,不能荒廢武藝。平時要加緊訓練軍隊,到用兵之時擦額寧發揮軍隊的效用。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之頻繁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隻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厥、吐蕃、吐穀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可能還包括印度用兵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這些都離不開唐太宗平日勤練軍隊,能夠居安思危,才有戰場上的節節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