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委任責成,不勞而化(1 / 1)

原文

然則函牛之鼎,不可處以烹雞;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獸;一鈞之器,不能容以江漢之流;百石之車,不可滿以鬥筲之粟。何則大非小之量,輕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短長,能有巨細。或蘊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為多。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委任責成,不勞而化,此設官之當也。斯二者治亂之源。

——李世民《帝範》

白話

能容納一頭牛的大鼎,不適合用來煮雞;狸貓隻能捕鼠,不可以讓它去與猛獸搏鬥;隻能放三十斤東西的容器,不能讓它去容納長江和漢水;能裝幾百石糧食的車,如果你隻放幾鬥幾升穀粟,那麼它就無法裝滿。這麼說來,大的東西和小的東西容量不一樣,將輕的東西當重的東西用,就會不適宜。

有的人智慧多,能力大,有的人智慧少,能力小。對於才能小的人,不能讓他擔當重任。對於能力不大的人,不能給他大的職務。任用員合適,那麼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操勞就可以把國家治理好。國家的治與亂,都在於得人和失人。用人得當還是失當,這是國家治亂的根本原因。

家訓史話

唐太宗登基後,因為開國不久,整個朝廷的結構都在建設與調整之中。那麼把手下的有才之人分別放在什麼位置上才能夠成為一個最合理、最有效的組織結構呢?

房玄齡處理國事總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沒有不辦的,於是唐太宗任用房玄齡為中書令。中書令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軍令、政令,闡明帝事,調和天人。入宮稟告皇帝,出宮侍奉皇帝,管理萬邦,處理百事,輔佐天子而執大政,這正適合房玄齡“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征常把諫諍之事放在心中,恥於國君趕不上堯舜,於是唐太宗任用魏征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其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其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是聽還是不聽,像魏征這樣敢於直諫的人是再合適不過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備,出去能帶兵,入朝能為相,唐太宗就任用李靖為刑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刑部尚書的職責是:掌管全國刑法和徒隸、勾覆、關禁的政令,這些都正適合李靖才能的發揮。

房玄齡、魏征、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長補短,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共同構建起大唐的上層組織。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把房玄齡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來。李世民在房玄齡研究安邦安國時,發現房玄齡能提出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具體的辦法來。但是,房玄齡卻對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不善於整理。他的許多精辟見解,很難決定頒布哪一條。而杜如晦,雖不善於想事,但卻善於對別人提出的意見做周密分析,精於決斷,什麼事經他一審視,很快就能變成一項決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麵前。於是他們倆搭配起來,密切合作,組成合力,輔佐自己,從而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房(玄齡)謀杜(如晦)斷”的人才結構。

古訓今鑒

唐太宗的“房謀杜斷”的用人搭配體係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僅表現在人的量的多少, “全才”是極少有的,“偏才”是絕大多數,但“偏才”組合得好,就可以構成更大的“全才”。通過這樣合理的組織結構來彌補人才的不足,以求達到人才的最佳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