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製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割政分機,盡其所有。
——李世民 《帝範》
白話
一個國家首先設百官,分職守,這樣就可以百事俱興。所以英明的君主任用官員,就要想木匠選用木材一樣,直的可以用來做車轅,曲的可以用來做車輪;長的可以用來做棟梁,短的可以用來做拱角。總之,不論是曲是直,是長是短的,都能各有用處。明君選用人才,與能工巧匠選用木料是一個道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用他的謀略;如果是比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蠻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膽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謹慎;如果是既不算太聰明也不算太笨、既不是很勇敢也不是特別膽小的,就用他綜合起來的能力和特點。因此,對於一個良好的工匠來說,沒有什麼材料是不可以派上用場的;對於一個聖明的君主來說,也沒有完全無用處的人才。治國應該根據不同的政務,分設不同的職能部門來管理。這樣就可以人盡其用。
家訓史話
楚漢戰爭後,劉邦向大臣解釋自己勝利原因的時候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由此可見劉邦對人才的認識是很清晰的。
張良沉著、穩重,戰略思想正確,善於製定長遠的戰略規劃和恰當的戰略方針,劉邦的每次重大決策和重大勝利幾乎都少不了張良的主意。劉邦對張良的意見言聽計從,在一係列關鍵環結上抓住了時機。劉邦西入鹹陽滅秦很大程度上在於張良的一係列計謀;鴻門宴上多虧張良才使劉邦脫險;劉邦被排擠出關中時采取了張良之策,經營巴蜀,積蓄力量,建立根據地再進行決戰;劉邦入蜀,張良建議火燒棧道,打消了項羽的疑心;劉邦彭城兵敗,張良建議東結彭越,南連英布,讓韓信向北發展,即正麵防禦,兩翼牽製,敵後騷擾,進行持久防禦,不同項羽決戰的戰略;劉邦兵困滎陽,依酈食其計準備分封六國,張良以其遠見卓識力勸劉邦,使劉邦避免了一個大錯誤;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鴻溝協議簽訂後劉邦準備撤回關中,張良和陳平極力勸阻,製定了戰略進攻的計劃,垓下之戰擊敗了項羽;擊敗項羽後劉邦封賞功臣,一些功臣因沒得到封賞而欲造反,劉邦依張良計封賞其最厭恨之人雍齒,穩住了人心。
陳平機智靈活,急中生智,使用詭計方麵比張良高出一疇。他反映快,越是危機時刻越能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劉邦看準了這一點,因此一直把陳平留在身邊並大膽任用,以防突發性危機。劉邦在滎陽被困,白登山被圍時,連張良也沒有了主意,多虧了陳平的詭計劉邦才保全了性命。當韓信要求做齊王時,劉邦大罵,話說了一半,被反應機敏的陳平踩了一下腳,張良對劉邦耳語了幾句,劉邦急忙改口,如果劉邦後半句話說出來拒絕了韓信的要求,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外,劉邦依陳平計離間了項羽和範增的關係,依陳平計生擒了韓信。劉邦死後,陳平又同周勃消滅諸呂,保住了劉家的江山。
韓信用兵如神,是難得的統帥之才,被稱為“兵家之仙”。但他卻不被項羽重用,為了施展抱負,他投奔了劉邦,劉邦仍然沒有重用他。蕭何月下追韓信使劉邦開始相信了他的才能,於是劉邦和韓信認真地談論天下大計,韓信精辟深入地為他剖析了楚漢形勢,劉邦大開眼界,他認定韓信就是自己軍中所缺乏的統帥之才,因此完全接受了蕭何的建議,做出了令軍中諸將軍目瞪口呆的決定——拜韓信為大將軍,全權指揮大軍。此後,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後,又渡河奇襲安邑,占領魏國全境,俘獲魏王豹。接著,韓信平定了代國,公元前204年,他率領不足萬人的隊伍在井陘背水一戰,巧出奇兵打敗趙國20萬大軍。打敗趙國後,他又迫使燕王獻地投降。公元前203年,韓信伐齊,攻下齊都臨淄,趕走齊王田廣,用誘敵深入之計,水淹楚將龍且率領的20萬援兵。公元前202年,韓信設下十麵埋伏之計將項羽重重包圍,最後逼項羽烏江自刎。
古訓今鑒
人無完人,一個人不可能麵麵俱到,即使是我們常說的“全才”,那也是相對的。任何人才作用的發揮,離不開人才群體的整體效能。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結構,是發揮每一個人才應有作用的關鍵。劉邦用人不拘一格,以才能為標準,不以自己的好惡為轉移。劉邦能夠成就帝王之業,保住勝利的果實,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他高超的馭人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