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政策,如以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以控製人口增長和發展科技、教育為主的人口政策;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汙染誰治理等內容的環境保護政策,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和保護國土資源的政策等,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和政策環境。
2.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行動。《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中國的農業與農村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采取了以下行動:
(1)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管理。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原則審視有關農業的政策、法規和管理體係,特別是進一步強化有關生態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規、政策體係,如農業生態保護條例、耕地保護條例、動植物種質資源國內外交換條例等,逐步完善我國的法規和政策體係。建立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綜合管理體係,加強農業和農村管理部門與環境保護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的協調行動,對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可持續發展的係統培訓,提高可持續發展管理能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可持續農業實驗工作,擴大農業生態實驗範圍,新建可持續發展示範區。
(2)保障食物安全和建立預警係統。解決貧困地區人民的溫飽問題,重視婦女、兒童、老人的營養要求。建立各種食品基地,發展無汙染的綠色食品,保證食物的有效供給和供給的多樣性。同時要建立各級食物儲備、加工和運銷體係,特別要完善國家糧食儲備製度。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預警係統,包括農業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食物環境質量監測,特別要注意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及農業環境汙染的監測。
(3)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組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因地製宜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大農業格局;根據不同地域和自然資源組合特點,發展多種類型的可持續農業,在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生態工程建設。
(4)提高農業投入和農業綜合生產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增加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繼續抓好以“三北防護林”為主的五大防護林體係建設,實行全民義務植樹種草製度;改良退化的土地,改造旱澇、鹽堿等中低產田;擴大灌溉麵積,發展節水技術;加強農村飲水和衛生設施建設,逐步解決貧困地區飲水困難。
(5)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強調全麵保護耕地、森林、草原、濕地、水源、動植物品種,加強法規建設,逐步形成農業資源保護的法規體係;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數據庫,實現農牧漁業生態環境和產品質量的監測和信息傳遞;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高產、穩產農田;防治農村水源汙染;調整化肥品種結構,改善施用方法;控製農藥和高殘留農膜的使用;開發、引進新的生物品種資源並進行改良、選育,豐富國家種質資源庫。
(6)發展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淘汰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研究提高農業投入物質利用效率的技術,提高化肥和灌溉水的利用率;選育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研究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加強生物農藥的研製和開發;建立有效的農業推廣體係,充分發揮縣一級農業推廣中心的作用,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服務站點和網絡的建設,造就一大批農業技術推廣人才。
此外,對鄉鎮企業建設、農村教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鄉鎮發展規劃等方麵也做出了規定。發展經濟、擺脫貧窮、走向富裕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目標,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我們必須尋求一條使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兼顧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的發展道路,這就是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村人口眾多,經濟相對落後,農業資源短缺,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脆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這些都製約著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農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任務是艱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具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經過數千年的積澱,這種思想滲透在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麵,成為我們無形的但又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工業文明所造成的惡果,也促使人們覺悟,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國家采取的一係列鼓勵、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也為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社會環境的保障,為此我們對21世紀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