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美國女海洋生物學家卡遜女士(Rachel Carson1907-1964)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生動地描述了農藥汙染使原本生機勃勃的春天變得一片寂靜的可怕現實。這本著作於1962年在美國波士頓出版,隨即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被譯成數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發行,成了家喻戶曉的科普讀物。卡遜女士用4年的時間研究美國官方和民間關於使用殺蟲劑DDT造成的汙染危害的報告,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揭露了人們一向熱衷使用的DDT農藥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卡遜女士的《寂靜的春天》是劃時代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及事實的證明,全世界各界人士一致公認此書在喚起廣大群眾重視環境問題方麵起到了重大作用。甚至有人認為此書的出版宣告了環境科學的正式誕生。在當時人民還沒有意識到農藥汙染的嚴重性時,這本書的出版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運動,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在1970年4月22F1美國1500所大學和1000所中學同時爆發了一次全國性的保護地球的遊行示威。此次事件就是全世界每年4月22日“地球日”的來曆。也正是這本著作所引起的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推動了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召開。
2.《隻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此會議的秘書長莫裏斯·斯特朗委托英國女經濟學家芭芭拉·沃德和美國微生物學家勒內·杜博斯執筆,為大會提供一份非正式報告——《隻有一個地球》。其中的許多觀點被會議采納,並寫人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該書是世界環境運動史上的一份有著重要影響的文獻。書中論及了最明顯的汙染問題,並將汙染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工藝技術影響、發展不平衡和世界範圍的城市化困境等聯係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環境問題。本書闡述了環境問題,並探討了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本書對環境及相關問題的看法是在歸納、總結各方麵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此書的出版引起了公眾環保的浪潮,現在“隻有一個地球”已成為全人類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的運動口號。
3.《增長的極限》。1968年4月,由來自十個國家的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實業家、國家的和國際的文職人員,約30個人聚集在羅馬山貓科學院。他們在意大利的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工業企業經理、經濟學家,奧萊裏歐·佩切依博士的鼓動下聚會,討論現在的和未來的人類困境這個令人震驚的問題。羅馬俱樂部就是經過這次會議產生的。羅馬俱樂部是一個非正式的組織,它的目的是促進對構成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全球係統的多樣性但相互依賴的各個部分——經濟的、政治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組成部分的認識,促使全世界製定政策的人和公眾都來注意這種新的認識,並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具有首創精神的新政策和行動。它的宗旨是探討人類所麵臨的多種複雜而相互聯係的全球性問題,忠實而深刻地闡明在目前這個人類全球王國時代,人類麵臨的主要困難,並為人類在同現實狀況進行搏鬥時采用和實施的新戰略、新措施提供幫助。羅馬俱樂部的首篇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自問世以來便在全世界尤其是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被稱為“70年代的爆炸性傑作”。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他們提出三條結論(第115頁):
(1)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麵,如果按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的話,在今後的100年之內將達到這個行星的增長極限。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力突然間不可控製地衰退。
(2)改變這種增長趨勢和建立可持續到遙遠未來的生態上和經濟上的穩定狀態是可能的。全球的均衡狀態,可以這樣設計,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而且每一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個人潛力的平等機會。
(3)如果人類決心追求第二種結果,而不是第一種結果,那麼為達到這種結果的行動開始得越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1972年,這部由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逐漸喚醒了在世界範圍內對全球資源和環境的關注。《增長的極限》對全球資源與環境提出了警告。這個警告,並不是說現有的環境破壞已經達到了人類所能承受的極限,而是根據預測未來的數字模型的分析結果,預示了未來全球資源與環境所麵臨的危機。可以說,提出這樣的警告,與感受性的承受極限有關。這個研究報告可以說是在地球上的絕大多數人都讚同開發、工業化和城市化,並把物質富裕視為進步的時候,能夠對全球環境的未來感到恐怖的一種感受性的產物。因發表《增長的極限》而轟動世界的這個研究小組,在20年石的1992年又發表了《超越極限》的研究報告。
4.《超越極限》。從內容上看,這個研究報告試圖緩和《增長的極限》為世人帶來的過分的刺激和恐慌。他們在這次的報告中認為,當論及全球環境時應十分慎重。在《超越極限》中提出三條結論(第116頁):
(1)重要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各種環境汙染的多發狀態,已經超出了物理上可持續的進度。因此,如果不大幅度減少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數十年之內,糧食產量、可利用的能源量以及工業產量,會下降到無法控製的地步。
(2)這種下降並不是無法避免的。為了避免這種狀態的發生,必須采取兩方麵的措施:①製定和實施改變資源消費和人口增長無限地持續下去的綜合政策;②迅速而徹底地推動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3)即便是現在,在技術上和經濟上,仍然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這種社會,比起那種無限度地發展下去並試圖解決不斷發生的問題的社會更為理想。為了能夠過渡到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必須慎重調整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而且比起產量應該更強調生活的質量、合理性和充足性。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跨越了需要單純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社會,是一種需要成熟、關懷和睿智的社會。
與環境為主題的國際會議,最為著名的是斯德哥爾摩會議與環境與發展大會。
(1)斯德哥爾摩會議。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廣泛研討和總結了有關保護人類環境的理論、曆史和現實問題,並製定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公布了《人類環境宣言》等一係列世界性文件。斯德哥爾摩會議是聯合國曆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專門研究人類環境的會議,是“裏程碑”性的會議。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13個國家的1300多名代表。通過這次會議,“隻有一個地球”成為環境保護的口號。
(2)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望在全球範圍內,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有效地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製定了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構成危害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大會通過了《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以及《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重要文件,並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尤其是《21世紀議程》,已經成為指導世界各國製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為新世紀人和自然的發展,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新方向。
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我國政府即著手製定《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作為各級人民政府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文件。1996年,又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是國家今後發展的大戰略,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同年7月,我國政府又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動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的意見”。但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單靠政府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引導企業和全民廣泛參與,不斷提高認識,落實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