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階級社會裏,農村社會控製還具有階級性的特征。社會控製的內容和形式始終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誌。
2.農村社會控製的特征。農村社會控製就其與城市社會控製相比,有以下特征:
(1)從製約機製上來看,社會輿論處於核心地位。社會控製的核心內容是社會規範以及這些規範約束社會個體的機製。任何社會規範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都必須經由某種機製來實現。不同類型的社會規範,其製約機製也就不同。社會控製中主要的製約機製有四種:①國家暴力;②接近暴力的強製力;③社會輿論;④個人內在的心理約束。在我國農村,社會輿論在整個社會製約機製中居於核心地位。
社會輿論是在共同關心並存在爭議問題上的多數人的表現。因為是多數人的意見,所以,當社會個體的行為與這種意見相悖時,如果被人發現,社會個體成為社會輿論譴責的對象。這樣使社會輿論成為社會控製的製約機製。在農村社會控製中,社會輿論之所以成為製約機製的核心,主要是由於農村社會的全人格人際關係。傳統農業社會,人口流動頻率低下,人們多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朝夕相處,世代相傳,人們之間較少隱私,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在周圍人的密切注意之下,人們之間的認知、判斷、交往是全麵的、立體的,包括一個人的家庭背景、特點、經曆、習慣等各方麵。這就是所謂的全人格人際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的背景下,社會成員無法隱瞞自己的行為,一旦不符合風俗或道德要求,立刻就會成為輿論譴責的焦點,這樣社會輿論就成為農村社會控製製約機製的核心。當然這種核心地位的形成和存在,還與農村社會組織程度低、法製狀況差等有關。
(2)從控製手段上看,風俗、道德起突出作用。在農村社會控製中,經濟控製手段、政治控製手段、觀念控製手段和文化控製手段等與城市社會控製相比,農村社會控製具有重風俗、道德,輕法律、紀律的特點。這一特點與社會輿論居於農村社會控製製約體係的核心地位是一致的。因為,社會輿論這種製約機製對應的社會規範主要是風俗和道德。其次,這一特點又與農村人際關係的血緣特征和情感特征相關。法律、紀律的製約機製帶有強製性,而風俗道德的製約機製主要是社會輿論和內在心理約束。實踐證明,處理血緣特征和情感特征的人際關係,非強製性的社會規範更有效,更有利於社會穩定。第三,傳統農業社會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法律、紀律等強製性社會規範不發達,也就形成輕法律、紀律,重風俗、道德的特征。
(3)從社會發展上看,農村社會控製具有過渡性的特征。我國農村社會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由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向產業化、社會化的商品經濟過渡的曆史時期。在這樣一個曆史轉折時期,農村中各種經濟組織甚至文化組織日漸增多,社會關係日趨複雜,民事糾紛日益增加,從而對法律、紀律等強製性社會規範的需求越來越突出。與此相應,社會輿論在社會製約機製中的核心地位也開始動搖。另一方麵,在這一深刻的曆史變遷中,作為社會控製核心的社會規範其本身也在發生變化,農村社會原有的道德觀念開始淡化,務農為本,安土重遷等傳統觀念正在被商品經濟所要求的新型意識所衝淡,這就使得農村社會控製表現出過渡性的特征。
(三)農村社會控製的機製
實行有效的農村社會控製,有賴於建立係統的農村社會控製機製。農村社會控製機製主要包括宣傳教育機製、“安全閥”機製、製度約束機製和組織保障機製四大部分。
1.宣傳教育機製。了解社會規範及其意義是自覺遵守社會規範的前提。因而,隻有通過有效的宣傳和教育,使農村社會成員更多、更好地了解接受社會的各種規範,懂得為什麼和怎樣遵守這些規範並自覺地抵製背離規範的行為,農村社會控製機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農村宣傳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思想和道德教育、法製教育以及文化教育。
對農村社會成員普遍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中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真正樹立和不斷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觀念,為農村創造出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麵,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並存,正確觀念與錯誤觀念相混雜的局麵。因此,通過宣傳教育,在農村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體係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