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再加上農村三級健康保健網的部分私有化和市場化,原來主要由村級衛生醫療機構承擔的預防保健等具有一定社會目標的職能也不同程度受到削弱。在醫藥供應相對充分的新時期,農民又一次麵臨獲取預防醫療保健的能力不足的問題。
(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狀況的建議
與1978年相比,2000年我國每千人口所擁有的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和醫生數分別增加了20.7%和57.0%。就衛生事業費而言,1999年比1995年增長了44.3%。但由於城鄉之間醫療保健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格局,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從上述增長中得到的好處十分有限,實行合作醫療讓農民“病有所醫”的努力也尚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在農村經濟居全國前列的廣東省,2001年全省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僅為15%。在國家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投資近期難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利用有限的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狀況可以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設立專項基金,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醫療救助計劃。目前農村中獲取醫療保健能力最弱的群體就是貧困人口,因為經濟困難,他們往往是“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因治療不及時造成了嚴重的人力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每年各地農村都有部分農民因無錢治病而死亡。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籌集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醫療救助,可以讓較低的醫療成本投入產生較好的社會效果。目前有些地方已經開始類似的工作,如據《廣州日報》報道,廣東省在2002-2006年間每年將安排1000萬元支持粵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縣(市)建立“縣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救助基金”。
2.通過強製保險對經濟風險較高的疾病治療予以保障。由於大部分農民的醫療費用是由農民家庭自己負擔的,一旦家中有人身患大病,家庭經濟境況會因高額的醫療支出大受影響,家境較差的甚至因此陷入貧困。根據廣東省扶貧辦統計,在全省16個貧困縣2000年返貧的農戶中,因病返貧的分別占戶數的17.2%和人數的16.9%,有的縣因病返貧率章達到30%以上。通過強製,在較大的範圍內建立大病保險,符合保險分擔風險的原理,能夠以較低的繳費水平有效抵製大病帶來的經濟風險,也不會給參加者造成負擔。如2002年廣東省雲浮市在全國率先開辦農村居民商業健康保險,投保人每月隻要交納5元錢的保險費就可參保,當月即可按照“小病自己負擔,中病大病共同負擔”的原則享受有關權利,特困家庭,五保戶可免費參加。
3.重視對農村防疫防病的投資,積極開展社區和家庭醫療預防保健服務。疾病預防的發展和免疫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控製疾病的發生從而從根本上降低社會成員的醫藥費用,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是效率很高的投資項目。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對農村的防疫工作非常重視,農村的傳染性疾病已得到根本的控製。鑒於目前一些重大的非傳染性疾病對農村的威脅,政府投資的疾病預防應盡快向非傳染性疾病延伸,加強農村三級衛生網保健功能的建設,向全體農村居民普及相關的健康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生活習慣,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