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保障發展的城鄉一體化方向的原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製度相互獨立自成體係。由於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很少,農村居民的保障一直主要由個人及其家庭提供。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這種局麵越來越顯示出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如增大了農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難度而增加入口流動成本、阻礙計劃生育國策在農村的真正落實、使土地實際上承擔著最低保障功能等。所以,從農村和全社會長遠的協調發展來看,應該打破城鄉二元的社會保障結構,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製度。鑒於資金和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巨大差距等現實原因,自前可以先建立保障水平不同卻覆蓋全國的城鄉統一的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等。但必須以保障的城鄉一體化作為發展方向,逐步縮小城鄉保障差距,盡快建立以職業、地區經濟生活水平等作為篩選標準的社會保障製度。
(三)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主要內容
關於社會保障的內涵,現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左己認為:“我國的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優撫四部分。其中,社會保險又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五個險種,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這也是我國理論界較為通行的觀點。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從理論上講也應包括上述內容。但由於現實條件的限製,城鄉保障內容一體化還隻是製度建設的方向,考慮到近期社會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的需要,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主要內容還隻宜包括以下三部分:
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時至今日農村仍然有部分絕對貧困人口,他們的基本生存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同時,不斷擴大的市場風險使其他人也可能麵臨基本生存的威脅。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由政府向農民做出保底的承諾,不但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生存權的真正保障,也可以安定人心,穩定社會秩序。作為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不僅能夠而且必須全麵建立起來。
2.農村醫療保障製度。“病有所醫”是一個人能夠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由於合作醫療在目前的大部分農村已名存實亡,農民的“病有所醫”其實已沒有任何保障。再加上醫療用不斷上漲等原因,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往往是“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在解決溫飽後,農民對“病有所醫”的需求十分強烈。鑒於大病對農民家庭和社會的較大破壞性,目前最重要的是解決農民抵禦大病風險的能力問題。
3.農村養老保障製度。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目前這種方式雖然仍被廣泛接受,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麵臨難以為繼的局麵。養老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問題。對於有9億人口的中國農村而言,建立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障製度顯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現階段我們必須開始進行農村養老保障的研究和試點,惟有如此才能從容應對未來養老問題的挑戰。
此外,還應該針對農業生產的特點,穩步開展農業生產風險保障的研究和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