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在農村中繼續掃除文盲和鞏固發展業餘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農民業餘教育,要注意貫徹政治、文化、技術相結合的原則。農民業餘學校要教學政治和文化,還要教學生產技術知識,使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從此農民技術教育在各地陸續開展起來。其中,在1958-1959年,雖然掃除了大批文盲,但出現了嚴重違反教育規律和浮誇虛報的現象。1960年冬到1961秋,由於經濟困難,掃盲、業餘教育基本處於停頓狀況,1961年冬以後才又逐步得到恢複。據1964年四川省統計,農民業餘學校辦有機電,排灌等56個班,學員1892人;農技(農作、蠶桑、棉花、植保、園藝、藥材、烤煙、畜牧、獸醫等)班263個,學員17572人;財會班1090個,學員24283人;農業技術函授學校3所,學員460人;在農村業餘初中和中級技術班中,結合生產學習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約12萬多人。但全國農民技術教育發展不平衡,“文革”時期基本停頓,1978年開始有所恢複。江蘇省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剛剛起步的1979年。全省參加學習的179.5萬農民中,學習技術的隻有4.8萬人,僅占入學人數的2.7%。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中共中央決定加快農業發展並推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的新形勢下,廣大農民有了生產上的自主權,“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他們都希望在自己責任田裏奪高產,於是產生了科學務農的願望。但是,大多數農民不懂得科學技術,不僅事與願違,鬧出許多笑話,而且造成了許多違反科學的災害,如“肥害”、“藥害”、“電害”等等。1982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牧漁業部《關於迅速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報告》的通知中指出:迅速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用科學技術武裝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民群眾,是推動農業生產持續增長的一項迫切而有效的措施。國務院要求,各級政府要抓住今冬明春的有利時機,迅速組織農業、教育、科技等方麵的大量,把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廣泛開展起來,並認真堅持下去。這樣,過去不被人們重視的農業技術員被尊為“財神爺”,一些農民學校變以文化教育為重點為以技術教育為重點,農民稱技術教育為“富民教育”。
1986年12月,全國成人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會議強調指出,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要科學種田,科學致富,科學經商,科學發展鄉鎮企業等,都迫切需要有文化科學知識;指出要重視農村成人教育,應以青壯年農民為主,以在鄉知識青年為重點,發揮普通中小學、職業中學和農技人員、管理人員、專業戶以及能工巧匠的作用,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1989年,農業部在總結北京大興等縣對農民實行技術許可證製度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開展了農民技術資格證書(簡稱“綠色證書”)的試點工作。199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農業部的《關於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的意見》,要求各地政府把這項工作作為科教興農的一項重大措施,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實施。幾年來,試點工作逐步深化,已成為一項由農業部牽頭,各級人民政府直接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對農民進行崗位係統培訓的教育工程,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綠色證書工程”是對勞動者的崗位培訓,目的是培訓一支農民技術骨幹隊伍。自1992年起,農業部頒發了農業、畜牧、水產三大類12個崗位達標規範,每個崗位專業知識應學習300學時,3~5門課程。凡達到規範要求的,可獲得由農業部頒發的“綠色證書”,取得證書的農民,可獲得項目承包、貸款、錄用村幹部和農民技術員的優先權。目前,這項工程已與全國的農科教結合工作、“豐收計劃”、“菜籃子工程”、農業開發項目等結合起來,更顯示了勃勃生機,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官員對此作了考察,認為比預想的更細致、更具體,建議其他國家也可以采用。為進一步完善“綠色證書”製度,根據《職業教育法》和國務院有關規定,農業部製定了《“綠色證書”製度管理辦法》,並以農業部令頒布實施,“綠色證書”工程由試點階段轉向全麵鋪開階段。截至到1997年年底,全國共有1200多個縣開展了“綠色證書”教育,100多萬人獲得了“綠色證書”。實踐證明,實施“綠色證書”製度,有利於促進農村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民技術考試製度,有利於調動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
目前,我國農民技術教育地位已初步確立。現在無論是生產部門還是非生產部門,或者是社會團體,乃至教育部門內部,都認識到發展農村經濟不抓農民教育不行,抓農民教育不以技術教育為重點不行。所以,許多地方的農民學校都辦成了以文化教育為基礎、以技術教育為重點的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突出了農民技術教育的作用,農民技術教育結構趨於合理。在技術教育層次上,多數地區以“短、平、快”普及性和初級技術教育為主,其他層次也在逐步興辦。農民技術教育辦學條件,在人、財、物等方麵都得到不斷的改善,縣、鄉、村三級辦學體係基本形成。縣有農民中等專業學校或培訓中心,鄉(鎮)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或成人教育中心,村辦文化技術學校。至1998年,各級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含教學點)總計達130多萬所(個)。此外,每省多數縣辦有農業廣播學校縣分校或班,部分縣辦有麵向農民的電視中專班或電大班,或農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班等,形成了多種類、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農民技術教育格局,成為農村職業教育係列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軍。
(二)主要形式
從形式上看,農民技術教育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靈活的。農民技術教育既要符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又要符合當前農民多種經營的需要,還要適應農事季節的變化,以及學員居住分散、工作時間不一致、社會流動較大等特點。就目前來看,農民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與科技項目培訓、示範、推廣相結合的技術教育;②包括農廣校、農函大、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在內的各類農村成人教育形式;③涵蓋教育、培訓和其他活動在內的綜合扶貧模式;④基層農村科普活動;⑤包括“6+X”、“3+X”等中學分流及農職業教育在內的職前培訓或準農民技術教育。
第一,結合各種推廣項目,進行逐級培訓。這主要由各縣農業局及科技推廣中心、站、所等單位牽頭,結合並按照上級下達的有關推廣項目及其要求,通過專項培訓、以會代訓、現場培訓等方式,首先培訓鄉鎮農業科技人員、部分專業戶、重點戶及鄉鎮幹部,然後再由鄉鎮農科部門培訓村社幹部、村(辦)農科員以及部分農戶。其他廣大農戶則主要通過學習樣板、現場培訓來獲得技術教育的機會。在推廣中,主要以優良品種為龍頭,結合各種耕作技術及配套物資,按照“科技+行政+投入”的思路逐級進行。在推廣中,認真注意抓典型、抓樣板、抓示範,以“榜樣的力量”影響、教育廣大農民。長期實踐證明,樣板示範是農業推廣與農業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可以通過一種無形的力量產生以點帶麵的燎原效果。當然,這種擴散實際是建立在廣大農民“眼見為實”的基礎上的。層層辦樣板、各級抓示範,能夠有效地增強農民群眾的科技意識,提高農業推廣的速度和水平。
第二,該類型的農民技術教育包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函大和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屬於較為規範和穩定的農村成人教育形式。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利用廣播電視作為主要教學手段的遠距離、開放型的成年農民教育機構,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容量大、效果好的農民技術教育形式。它以廣大農村基層幹部和普通農民為主要對象,在各地有關教師和農業科技人員的輔導下,通過收聽、收看、實習等環節,學習農業技術知識及其他科技知識,學習結束並經統一考試,達到一定的學曆。由於廣大學員不脫離農村,不脫離生產,邊學邊用,理論聯係實際,能夠及時解決農業生產上出現的問題,促進增產增收。畢業生大多數成了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骨幹和專業戶、示範戶,許多成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技術骨幹,還有的擔任了縣鄉主要領導職務。農廣校在培訓農村急需的中、初級專業技術與管理人才,提高農民和基層幹部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簡稱農函大。它不屬於高等學曆教育,而是因其規模大、覆蓋麵廣而得名。學校由各級科協牽頭組織,縣鄉政府各部門共同參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扶貧攻堅、科技推廣等需要,選擇並開展定期的專業技術培訓。學校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三實”辦學原則,深入基層,針對各地、各季節以及農民和教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辦學形式,受到學員普遍歡迎。
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成立,逐步形成了農村成人文化技術教育的中心。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是在上級黨政機關和教育部門的指導下,鄉鎮黨委、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對農村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村勞動者,進行整治、文化、技術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是農村成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校做到四有:有牌子、有班子、有教室、有實驗示範基地。有的地區還針對當地實際,建立了“三位一體學校”,把黨建、教育和推廣結合起來。“三位一體”學校是集鄉鎮黨校、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和科技培訓中心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學校。要求學校有專門的領導班子管理,有計劃地開展黨員理論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堅持驗收一所,鞏固、完善一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三,在許多不發達地區,利用“小額信貸”等綜合扶貧模式,將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有計劃地納入扶貧工程中。比如農村小額信貸扶貧項目,簡單地說,它是通過直接為貧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扶助他們走上自我生存和發展的道路。實際上,它首先是一種扶貧模式而不是單純的信貸業務。因此在實踐上,小額信貸遠遠不隻是放貸和收息的問題,它必須加以大量的社會服務和嚴格的組織管理才能奏效,其中尤其是要注重對服務對象的教育與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素質,使其發展走上可持續的軌道。在小額信貸過程中,各種活動嚴格按照有關組織原則和程序進行,人們從無組織到有組織,從不習慣到習慣,從不適應到適應,從深表懷疑到熱忱歡迎。廣大婦女反映,通過這些活動,增加了學習的壓力,同時也獲得了學習的機會,尤其是有了一種“組織關係”,相互之間在思想、文化、特別是技術上的交流明顯增加了,夫妻、婆媳關係也有所改善,所有這一切都逼著你學習技術,學做生意,從封閉、保守走向開放、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