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土地與中國土地資源的特點(2 / 2)

6.土地資源的經濟性。馬克思指出,土地這種“被勞動濾過的勞動對象,本身已是勞動產品。”現實的土地資源更多地凝聚了人類過去和現在的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勞動產品,它不僅不斷地為人類社會提供產品和活動場所,而且是能產出巨大財富和增值價值的經濟資產或生產性資本。這就涉及到土地的所有、占用、使用和收益分配諸方麵的問題,需要通過土地製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保持正常的土地資源配置和利用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土地資源是指能夠為人類所利用的土地。我國的土地資源具有以下的特點:

1.土地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國陸地麵積為960萬km2,約占世界陸地麵積的1/15,占亞洲麵積的1/4,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麵積隻有0.87hm2,是世界平均數2.79hm2的1/3,居世界第120位。全國耕地約1億hm2,土地的墾殖指數(耕地麵積占土地總麵積的百分比)僅為10.4%,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87hm2,不及世界平均數0.32hm2的1/3,居世界第113位,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2.林地、草地少。世界人均林地0.91hm2,我國隻有0.12hm2,居世界第118位,森林覆蓋率遠遠低於美國、德國、日本、瑞典等國,甚至鄰國印度還要高出我國約10%。世界人均草地0.69hm2,我國隻有0.33hm2,居世界第83位。這不僅造成農業結構性失衡,而且水土流失嚴重。

3.山地多,平原少。我國山地、高原、丘陵麵積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66%,平原盆地占34%。一方麵,如此大的山地比例直接導致我國土地的耕地係數較低,擴耕潛力有限。另一方麵,除部分高寒山區常年因冰雪覆蓋難以利用外,大部分山地適宜發展林業和畜牧業。

4.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我國東部大部分土地是平地,麵積約占1/3,分布著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尤其集中於東南部地區,該地區成為我國農產品重要的集中產區。西部大多是山地、高原和盆地,麵積約占2/3.其中西南部為青藏高原高寒農牧區,而西北部屬內陸性氣候,形成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是幹旱灌溉農牧區。雖然發展畜牧業有潛力,但受水利製約較為嚴重。我國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加之多種多樣的利用方式,資源分布極為不平衡。

5.土地質量不高,潛伏著危機。目前,我國耕地高產穩定的僅占23%,中產的占44%,低產的占33%,土地生產率偏低。而粗放經營,掠奪式利用使土地地力衰退,土地邊際生產率遞減。有資料顯示,我國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已降至1.5%以下,明顯低歐美國家有機含量2.5%~4%的水平。此外,由於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占用了大量耕地,鄉鎮企業建設和農民建房占用耕地,城市中工礦、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經濟開發區占地及違法占地等,我國耕地麵積進一步縮減。雖然1986年《土地管理法》的頒布,使非農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製,但每年仍以26.67萬hm2速度減少,農業用地安全提上議事日程。

6.後備資源不足,水土流失加劇。我國有著悠久的土地開發曆史,絕大部分宜墾土地早已開墾,後備資源十分有限。據估算,我國現有土地後備資源1.25億hm2,其中宜墾土地約為0.4億hm2.在0.4億hm2宜墾土地中,宜農的隻有0.13億hm2左右,按土地墾殖率50%計算,即使全部開墾,也隻能增加0.07億hm2.另據有關資料,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麵積375萬km2,其中隻有1/4得到治理;而“三廢”汙染農田達1000萬hm2,農藥汙染農田約為1300萬~1600萬hm2,受酸雨汙染農田約為270萬hm2.治理與破壞並存,水土流失和汙染有加劇的趨勢。